“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指有关历史人物和典章制度的故事和传说,从古代相承沿袭下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各色人文、民俗民情。3月9日下午国学馆举办的 “国学小课堂”活动中,以“中华典故-世说新语”为主题,介绍了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选择了较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几则典故,让小朋友们听故事、知趣闻,了解当时文人墨客、知名人士的文学生活,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有趣的知识。 活动中,小朋友们通过试验,耳听描述美食的文字,眼看美食的图片和视频,体会了“望梅止渴”含义;通过老师的“一石米”的直观演示,理解了“七步成诗”的曹植拥有怎样的“八斗之才”;通过学习汉字的拼接,理解了“杨修拆门”中一个字字形的变化能隐藏的含义;通过学习“割席断交”,了解交友时的注意点。通过学习“柳絮因风”,明白诗意的语言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活动老师结合启蒙国学,运用《三字经》、《论语》等小朋友耳熟能详的句子。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交给小朋友如何和兄弟正确相处,避免出现曹丕曹植兄弟这样的手足相残;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给小朋友交友的正确方式,志同道合方为真正的好朋友。 以“文”为鉴而“明得失”。小朋友通过观看和学习,对中华典故有了更多的兴趣,也为自己的国学积累打下了兴趣基础。不再生搬硬背,而是兴之所至。最好的国学积累,来源于兴趣使然;最强壮的诗意萌芽,诞生于潜移默化。国学馆将继续以带动儿童对国学产生兴趣为目的,摆脱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学习模式,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更多的体会国学文化的内在美。(陈一剑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