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册封面 总纂桂邦杰 账册中有记载旌忠寺房租的内容 编修县志人员的薪酬 昨天,扬州籍南大博士谢文逸披露了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民国扬州府县志珍贵史料的经过。这本100多页的民国扬州账册,主纂均为扬州民国文化圈大佬,史料中用大量翔实鲜活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扬州的物价水平,其中不乏众多有趣的历史细节。据了解,该领域的发现尚属首次。 扬州籍博士 在哈佛图书馆发现民国扬州珍贵账册 谢文逸是土生土长的扬州“85后”,目前在南京大学读博士,研究方向是地下水科学。虽为“理工男”,他却对扬州文史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平时喜欢收集这方面资料,“几天前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找雍正江都县志,在查阅相关史料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民国扬州文人修县志的珍贵史料。” 谢文逸介绍,这本账册共有100多页,保存完好。“由于先前没看到有人提及或是报道过这方面内容,市场上也没看到有其他相关古籍的拍卖记录,所以这本账册是很珍贵的。”根据谢文逸的研究,目前未曾发现任何有关扬州府志县志编纂时的经济情况记载,这份史料的现身可谓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专门收集收购中日文献,这是民国时期他们收集收购到的中文古籍之一。此外,扬州的雍正江都县志善本也藏在这个图书馆。”谢文逸说。 记者留意到,这本账册每个月的封面上都盖了一个英文戳,翻译过来为“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中日图书馆1945年6月15日”。谢文逸认为,这应该是哈佛燕京图书馆以前的称谓,表明这本账册是1945年6月15日入藏哈佛大学的。 民国扬州大佬主纂 收入惊人!总纂月薪63块大洋 伴随着这本珍贵账册的现身,众多扬州民国文化圈大佬也穿越历史尘埃,纷纷出场“亮相”。“这本账册记录了从民国十年(1921)到民国十一年,共11个月的收支情况,大到聘用大佬们的工资,小到茶叶费用都记载得清晰分明。” 记者看到,这份100多页的账册均为手工誊写,字迹工整端庄,颇见功底,文末写的是文牍萧宝熙和书记姜洪钧,“文字应该是这两人誊写的,但内容是由主纂负责编写。”谢文逸介绍,根据账册内容可以看出,代总理陈懋森、总纂桂邦杰、协纂郭仲琦、襄理凌鸿寿等都是民国扬州文化圈的名人,他们也是民国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的成员,他们在编写这份史书时的工资待遇在账册中也都逐月予以明确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总纂大佬们的工资收入在当时可谓令人咋舌。根据账册上的记载,总纂桂邦杰的月收入是63块大洋,其中60块是工资,另外3块是贴补的伙食费。“同时期的鲁迅当年在北京买个四合院也就400大洋,而且据说这个买价还是略微贵了点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算,这些扬州总纂半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个四合院了。”谢文逸介绍,民国十九年,北京工薪阶层家庭平均总收入才16块大洋,可见扬州民国文化圈的这些大佬们,在当时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不过,根据账册记载,里面涉及的一众人物根据职务不同,收入差距巨大。“总纂的收入加上伙食费能到63块大洋,而一个抄写员一个月抄写17373个字,收入仅为1元7角3分7厘。” 翔实反映民国扬州物价 县志局设址旌忠寺,月租6块大洋 遗憾的是,当年编江都县志前后共花费了7年时间,而发现的这一册只是其中一年的支出记录,另有6年的账册不知所终。尽管如此,洋洋洒洒100多页的内容,还是足够翔实地从侧面反映了扬州民国的物价水平。 “比如记载的茶叶、笔、墨、纸的价格,都是用文来计量的,当时一个月整个县志局支出的茶叶总费用是八百八十文。”谢文逸介绍,里面还记录了除夕请职员吃饭的费用,当时这桌除夕饭共花了4块大洋外加四百六十八文,此外,还有买面糊、雇厨师、买炭等费用记录。 谢文逸认为,这份账册都编了号,应该是当时江都县众多公函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总纂编好后每月一册送往江都县政府,这本账册记录了民国十年1月至11月的收支记录,但他的月报告是两个月后才做好的,所以11月的报告到了次年的1月才送出去。 此外,账册中还提及每月需要给付旌忠寺租金,由此看来,民国县志局用来修志的办公室设在旌忠寺内,“文中提及旌忠寺的月租金为6块大洋,这个数字还不到纂官月收入的1/10。” 这份难得的珍贵史料还透露了不少历史细节,“比如说县志局主任郑斗南在修编这份账册的过程中去世,令人唏嘘。” 谢文逸介绍,襄理郑斗南曾做过山东临淄县知县,这个细节的发现把郑斗南去世的具体时间精确到了月,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记者 王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