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广场排队办证的市民。摄于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的押金牌。 摄于2019年 本组图片由金陵图书馆供图 金陵图书馆新老照片对比。 摄于2019年 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京解放70周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南京市全民阅读办和紫金山新闻客户端、金陵晚报社共同主办“南京70年书香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活动结合紫金山“大美南京”平台开展,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老照片以及它们背后的书香故事。 一张老照片定格瞬间。 岁月匆匆,温情长存,故事永恒。 总有一个书香回忆照亮一生。 他们的老照片,他们的书香故事,他们的回忆都散发着岁月的沉淀。 请倾听他们的故事,请加入我们的故事。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殷静 书目琳琅、读者如织的金陵图书馆的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经历时间车轮的前进后,现今的金陵图书馆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在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心中,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浩如烟海的书洋中,图书管理工作者成了连接读者与知识的摆渡人。 借着春光明媚的3月,金陵图书馆的书香记忆由图书馆管理工作者娓娓道来,在暖风中抚慰人心。 借书证也限量为办证市民排长队 看到这张排着长队宛若明星见面会的老照片,金陵图书馆原辅导部主任查婉玲的记忆立刻被唤醒:“这个老照片肯定是在读书节期间拍摄的。” 据推测,这张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的发生地位于鼓楼广场。老照片中排队的市民都预备领取借书证,天色渐亮便已有人驻足等候。 每一张借书证承载着厚重的知识宝藏,对每一位读者而言抓住阅读的触角几乎等同于堆积精神高山。他们与图书馆的关系,便是被时代潮流不断推向肥沃的金土地。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学习欲望十分强烈。图书馆便是一座巨大的精神仓库,吸引着大量市民汲取文化精髓。 “读者阅读之心踊跃,但因图书资源有限,所以图书证的发放是有一定的限额。”查婉玲说道。 彼时发放借书证并不是一项日常工作,仅在上下半年各集中举行一次发放活动。 查婉玲回忆道:“从前凭户口本,押5~10元现金便可以办证,同时由于图书资源的限制,每张卡只能借阅1~2本。” 全民阅读火爆图书馆玻璃门被挤破 在刚结束书籍阙如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书籍爆炸性的出版更令人如饮狂泉。 “就整个社会来讲,读书成了比刷手机还频繁且令人热血沸腾的事情。”金陵图书馆原行政办公室主任林松说道。 上世纪90年代,金陵图书馆二楼期刊部的玻璃门,曾因早晨等待借阅书籍、自修的读者数量太过庞大,而将玻璃门挤碎。 后期只能现场发放号码牌,按需进场。 林松说:“排在后面的读者只能等着里面的读者出来才能进去。” 因读者阅读需求不断增长,金陵图书馆中的藏书不断增加。 以女性为主导的图书馆,图书的编目、搬运、上架、取书是她们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林松说:“为了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都在引进新书、抓紧时间为读者找书。”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图书馆的员工在馆内运书有妙招,将书放在小木板上,捧着书籍在馆中争分夺秒。 在往昔的老照片中,一封来自石家庄的信件引人注目。 南京与石家庄隔着901公里的距离,为何会产生交集? 林松给出了答案:“这位石家庄读者很可能是想要了解南京的一些文化,因此找到了我们想让我们提供相关的资料。金陵图书馆一直强调服务为重,只要是读者的要求我们都尽可能地去满足。” 智能化、人性化为主导 阅读从娃娃抓起 1980年10月,位于长江路262号的馆舍建成开放,馆舍面积为7300平方米。 2010年10月,位于建邺区乐山路158号的新馆举行开放仪式,面积由原先的7300平方米增加到25165平方米。 30年间,书籍在增加、技术在更新……仅以借书证为例便可见一斑。 在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的借书凭据为押金牌与纸册借书证,纸册借书证里面还有手工登记的借阅记录。时光流转至上世纪90年代,借书凭证已经换成了塑皮借书证。电脑出现后,换成了简单的卡片式塑封借书证,不再手工登记,再至如今更变为内置芯片的借书证。 金陵图书馆原少儿部主任崔小园认为:“借书证的变化其实也是跟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目前图书馆已渐渐步入智能化、人性化。借书甚至不再是单纯的图书馆替读者选书,而是读者可以仅凭一张借书证便可以在指定书店借书,还书再放置图书馆中即可,这大大增加了图书流通率。” 读书从娃娃抓起,据悉,图书馆中少儿部的借阅量已成为图书馆中的第一大户。 “2010年时,一天的最高借阅量为800多册。现在最高日借阅量可达到4000册。整个社会对于儿童阅读是非常重视的。”崔小园说道。 在少儿部创立之初,金陵图书馆聘请幼儿、小学教师为儿童进行日常思维引导与阅读培养。 暑假期间,儿童参加书香活动踊跃,这段时间活动举办量甚至能达到一百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回味南京书香70年发展历程,书香文化的繁荣为这座千年名城注入城市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