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将从单一借阅空间向交流与分享空间转变,从讲座模式向文化传播模式转变,从图书(产品)思维向读者(用户)思维转变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 倩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袭,作为收藏和传承文化的图书馆,不仅文献采访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因此,“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如何创新服务?”成为时下馆界从业人员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报记者就上述话题采访了物联网研究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雁翎女士以及书店文化策划专家三石先生,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与创新”提出了有效路径和独特思考。 大数据带来思维转变 “‘大数据’是在新处理模式下,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流程优化能力、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这是李雁翎研究的核心思想,她从大数据的7大鲜明特征:容量巨大,类型多样,获取高速快捷,且具可变性、真实性、复杂性出发,向记者介绍了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个“资产”的基本方法,阐释了图书出版、发行、以及馆藏各个环节的数据潜在价值。她强调“大数据的价值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非我们所习惯认为的基本用途。‘大数据’的数据具有客观性,它不仅能改变我们的思维,还能引领我们思考,‘大数据’告知我们的是‘是什么’,表明了事实,而这正是我们生活和思维的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袭,合理运用大数据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关注。“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它对于人类、社会,对于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我们的思维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转变着。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图书馆服务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需求,要逐步由“一个项目服务于千万读者”的模式向“千万个项目服务于一个读者”的新型模式转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搭建一个信息互联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读者需要自己去这个平台上搜索所需信息,图书馆是单方面发布,用户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获取;而运用大数据所建设的智能服务平台,不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搜索和获取信息,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平时对用户数据的跟踪记录,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精准的点对点地信息推送服务,将用户喜爱和关注的信息直接推送到面前,真正地做到服务到家。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自助借阅。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和传承文化,既是传承就一定要阅读和传播,不应只是藏书馆,而应是读书馆。“我的图书馆”现在很流行,也是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常见的服务项目,国内很多图书馆管理系统中都有这个功能,但大多数是对用户借阅图书的历史进行简单记录和存储的服务。李雁翎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我的图书馆”并不是指目前这种个人信息管理的服务,而应像各大电商平台的“推送系统”一样,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借阅频度和类别,以及用户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关注的话题,利用大数据研究分析,由图书馆智能服务体系自动给用户匹配图书,只要是用户可能喜欢和关注的,都能在“我的图书馆”里找到,用户只要开启“我的图书馆”,映入眼帘的全都是用户想要看和关注的图书,这才叫智能服务体系下真正的“我的图书馆”。这样给用户选书并推送,相信用户一定会认真阅读,并将同时发挥同类偏好作用将图书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倡导大家一起阅读。 特色收藏。传统的观念认为,图书馆的功能重在藏,而且都是要求大而全的收藏,也因此造成很多的重复收藏和资源浪费。李雁翎表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应充分挖掘和合理运用大数据的价值,重整各自馆藏资源,努力打造具有本馆专属的特色资源库,要做“别无我有,别有我新”的“专门”数据资源库。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植物文献馆是一个拥有丰富植物文献资源的图书馆,堪称全球最权威的植物图书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是一所拥有近万名在校学生和约4000名教职员工及科研人员的著名学府,其前身——卡耐基技术学校是由美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于1900年在匹兹堡出资建立的,其校属植物文献馆因其独特的植物文献资源,享誉全球。 教育支撑。图书馆除了收藏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还是一个知识的传播场所,尤其是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信息文献资料中心)很大的功能是支持和支撑教学,为广大师生和科研工作者服务。李雁翎认为,未来的图书馆服务,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点对点科研服务,将是大势所趋。图书馆是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空间,是教与学的课堂,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虚拟课堂在不久的未来都将成为现实。 学术交流。“图书馆空间的营造应服务于功能创新,图书馆服务的本质是精神分享,图书馆服务的关键在于吸引用户,给用户一个走进来的理由,图书馆大数据的价值在于用户数据、读者阅读习惯、阅读行为的分析。只有掌握了用户的阅读特征和阅读习惯,就可以在大数据的分析下,用文化撬动人们的阅读渴望。”实体书店文化策划专家三石对记者说。三石曾成功设计了哈尔滨果戈里书店、井冈山红色书店、牡丹江书城、歌德书店及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旅游文化的黑河普希金书店、佳木斯新华书店,以及县级复合式、体验式文化休闲生活空间江苏阜宁书城。上述实体书店,虽然风格各异,但款款皆成“爆品”,并成为当地新兴的阅读文化品牌和城市旅游符号,且全都具有相同特征:即“类图书馆型”实体书店。记者亲自去体验了一番传说中的哈尔滨果戈里书店,果真是名不虚传,独特非凡,书店的空间设计和室内摆设与传统的实体书店完全不同,三楼的vip消费区,既是咖啡厅、又是报告厅、也是小舞台,更是一所微型图书馆。 近年来,“最美书店”“最美图书馆”“最美村落”等各种评选五花八门,好不热闹,很多人以为“最美”就是指空间的设计,但三石认为,再大的空间,如果没有“灵魂”,同样不能吸引人流。他给“最美书店”提出了一个全新标准:“最美空间、最美品质、最美服务、最美体验、最美创意”,想必这就是他所倡导的“有灵魂的书店”吧。同时,三石认为,上述“最美”标准同样适合于图书馆,对于图书馆服务来说,空间的合理利用尤为关键。国外很多大型图书馆,都是采取“密集收藏,空间它用”的方式来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将更多的图书馆空间用来做学术交流和研讨。学术交流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的一大发展方向已成为馆界共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在今年bibf期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中也明确表示,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而图书馆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参与者。 正如专家所言,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将从单一借阅空间向交流与分享空间转变,从讲座模式向文化传播模式转变,从图书(产品)思维向读者(用户)思维转变。未来的图书馆服务将进入“场景时代”,因为人们选择进入图书馆,不是借阅图书本身,而是图书馆提供了阅读的场景化,人们喜欢图书馆也不仅仅是图书,而是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用户的所有需求都将来自于场景:人与人,人与书,人与图书馆,阅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