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河(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 关键词 互联网 公益讲座 自1999年始,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举办公益讲座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来,我馆通过规范讲座组织制度,创新活动理念,每年举办公益讲座近70场,形成了几个讲座品牌系列,拥有了一支稳定的听众群体。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积极做出响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公益讲座工作,大胆采用新的举措,获得了一些经验。 所谓互联网思维,其核心就是“以用户为本”,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一项服务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的突破或是宣传的噱头,而是对用户需求精准的把握与不遗余力的满足。通过分析,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对于读者在公益讲座上的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需求拿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内容安排要精准 由于近些年文化服务日益繁荣,广大市民在文化服务上的选择越来越多,大家的需求也从原来简单的听讲座,转变成要听到自己关心的内容的讲座,要听到自己喜欢的主讲老师的讲座。传统的讲座形式中,主讲老师不了解读者知识水平、关注点,主讲内容与讲课方式往往与读者的需求产生偏差,难以满足读者新型的更加有针对性的需求。 为此,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在公益讲座工作上赋予了各特色厅室更多的权限。由于各特色厅室在日常的开放中,已经形成了以兴趣为导向的读者群体,各厅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积极与读者做好沟通,不断汇总读者意见,并向主讲老师进行反馈,主讲老师根据反馈对讲课内容、讲课方式进行调整,形成了读者喜欢的老师讲读者关心的内容的良性互动。这一方式,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厅室读者的黏性和参与活动的活跃度。此外,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馆还形成了走进音乐殿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外交官带你看世界、行摄天下等系列讲座,同时也形成了摄影沙龙、音乐合唱团等读者群体。 信息获取要方便 传统的讲座信息宣传往往是通过宣传栏、海报等方式进行,这一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的要求。为此,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主动拥抱新媒体,通过图书馆网站、微博、微信向读者推送公益讲座信息,也通过新媒体接受读者的反馈,不断调整服务满足读者需求。 制度、管理要规范 公益讲座最初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以办成讲座为目的,各方面制度并不完善。近几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仅仅满足于办成讲座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把讲座办成精品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在讲座组织过程中出现了有些讲座人数爆满过道里都站满了读者,有的讲座活动现场读者占座、打手机、扰乱会场等现象。这一问题不仅降低了读者的听讲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推出了讲座报名制度,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各服务台口或者通过网络报名参与讲座。 错过讲座能补课 尽管我馆的讲座大部分都安排在周六日,但是难免会有读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错过讲座,所以能够补听错过的讲座也是读者较为常见一个需求。为此,我馆特别对部分讲座视频进行加工编辑,添加片头、字幕、片尾等等,加工后的讲座视频将会被上传到我馆的讲座数据库当中。读者可以登录到我馆网站进行观看、收听。针对不方便参与讲座的读者,我馆还会举办相应的活动,为读者播放讲座视频。比如针对残障人士举办的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讲座视频播放活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公益讲座为北京市民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了解西城、放眼世界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