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书香资源 推荐导读 《洛丽塔》一枚投向美国的“另类炸弹”

《洛丽塔》一枚投向美国的“另类炸弹”

2017-11-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21| 评论: 0|来自: 现代快报

摘要: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育邦

  约翰·厄普代克说纳博科夫“以其丰富炫目的才智和令人欣喜的沉思冥想而独树一帜,这在美国文学中差不多是空前的”,我相信纳博科夫的文学在20世纪阔大的世界文学版图中也是独自成峰,卓然而空前的。他是一位令人目眩的现代主义大师,一位高傲的移民,一个“没落的贵族”,同时也是一位国际顶尖的鳞翅目昆虫(蝴蝶与飞蛾)学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生于1899年4月23日,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的生日。出生地是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他出生在一个真正的贵族之家,而不是众多名人哀叹着炫耀的追溯若干代的“贵胄之后”。他的祖父是两任沙皇的司法大臣,他的父亲是颇有勇气的自由主义者。纳博科夫是在俄国贵族宫廷中长大的最后一代。在这个家里,有三种语言可供使用:俄罗斯语、英语、法语,所以纳博科夫在孩提时就能讲这三种语言,他自称:“我在能够阅读俄文之前就会阅读英文了。”

  1919年,纳博科夫的世界土崩瓦解,草草地了结中级教育,他们全家都成为流亡者,前往英国定居。在英国,纳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名学生,主修动物学。1922年,纳博科夫迁往柏林与家人同住,这一年父亲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分子刺杀身亡。1937年,纳粹德国已不容其他族裔生存,纳博科夫和夫人薇拉只好移居巴黎。

  1941年纳博科夫全家移居美国,纳博科夫先后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博物馆工作。1948年,任康奈尔大学俄国与欧洲文学教授。

  1949年始,纳博科夫试图写一本书,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隐忧:担心不能出版。写了二十多页的草稿即将被扔进垃圾堆,谢天谢地,这时伟大的“艺术保护人”、也就是纳博科夫的夫人薇拉及时出手,挽救了这一手稿——改变了《洛丽塔》夭折的命运。假如这份手稿也是有故事主题的话,那么它延展了纳博科夫在小说《天赋》中的主题:一位成熟的男人,娶了一个单亲母亲,幻想能够占有她的女儿。他自忖:这部小说将是“一枚炸弹”,也许将会破坏他在美国千辛万苦努力打开的生活与写作的局面。直到1953年,这部小说才宣告结束。

  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写作一部危险的作品,同时前景未卜,能不能出版还是个疑问。纳博科夫先前的担忧应验了,《洛丽塔》完稿后,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1955年9月,历经挫败的《洛丽塔》终于在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以色情小丛书的一种被推出。1958年才正式在美国本土出版。

  现在我们清楚这枚“炸弹”也只不过有着一个平常的外衣。结构上,小说包含“引子”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即亨伯特的自述。13岁时,他狂热地爱上了12岁的小姑娘阿娜贝尔,然而命运无常,未等他们偷尝禁果,阿娜贝尔便死于伤寒。亨伯特在美国的叔叔去世,要求他去继承财产,于是他从欧洲来到美国。37岁的亨伯特邂逅12岁的少女洛丽塔。他欣喜若狂,仿佛看见死去的阿娜贝尔在眼前复活。为了接近洛丽塔,他成了洛丽塔家的房客,甚至娶了洛丽塔的母亲……

  随着《洛丽塔》的广泛传播和库布里克导演的同名电影的上映,纳博科夫也遭受了各种谩骂和误解。把《洛丽塔》视为色情小说的读者们大失所望,一开始,他们以为这是一本淫秽之书。他们期待着性场景的升级和延续。然而,这些东西反而消失殆尽。想当然地把《洛丽塔》视为说教小说的读者也看走了眼。1956年,纳博科夫不得不亲自撰文,作一些自我说明,当然他不在乎,这不是澄清什么。他强调,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他在文章《谈谈一部叫做〈洛丽塔〉的书》中指出:“我既不是说教小说的读者,也不是说教小说的作者。……《洛丽塔》毫无道德寓意。在我看来,一部虚构的作品得以存在仅仅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我直截了当地称之为审美快感的东西。”纳博科夫关心的不是亨伯特的道德取向,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自主性。他说:“人类的生活可以被喻为一个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围绕自我跳舞。”

  关于《洛丽塔》和纳博科夫的关系,我想他本人的认识最为睿智:“有名的是《洛丽塔》,不是我。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再默默无闻的小说家,有着一个不知该怎么发音的名字。”当然这是他罕见的谦逊姿态。有人把亨伯特等同于纳博科夫。这完全是无厘头的臆测或者是不怀好意的栽赃。

  一定要缘木求鱼地寻觅《洛丽塔》主题的话,我想它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有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时间。从直接的感官阅读来看,小说最起码展现了时间与记忆、虚构与现实及意识与存在等诸种关系。亨伯特是典型的“纳博科夫式”主人公,既是现实中的流亡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洛丽塔则是“时间的虚幻岛屿”。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这段《洛丽塔》中经典的开场白经过时光的发酵,已然成为与卡夫卡《变形记》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篇一样璀璨夺目的文学结晶,传递出伟大杰作特有的气息和味道。

  《洛丽塔》是如何炼成的呢?这部杰作绝非心血来潮的偶然之作。纳博科夫坦言,《洛丽塔》是他特别钟爱的作品,“这是我最艰难的一部作品——主题是那么遥远,远离我自己的情感生活;在用我的混合才能把它写得真实的过程中,我感到特别快乐。”这神奇的混合才能即是: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是具体而微笑地呈现,具体到直接呈现于他和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之中,他用意象思维,而非语言思维。对于纳博科夫而言,小说中的一切都来源于创造,所有描述都要求完美。

  《洛丽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作为一部举世公认的奇书,《洛丽塔》借用情色小说的外壳,成功地抵达了人类心灵深处核心地段,描画着人与世界相遇时的投入、冲突和失败,其中蕴涵的悲剧感,反映了一个严肃作家的良心。

  作家评介

  厄普代克

  纳博科夫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冒险精神和炫耀精神,帮助恢复了它天生的幻想气质,也给他自己带来了财富和国际声誉。

  王朔

  我喜欢《洛丽塔》,那里面没有社会的震动,全是自己的东西,写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苏童

  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纳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通篇的感觉始终是灼热而迷人,从未有断裂游离之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