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代表作,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这部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现代法国社会中男女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侧面。 □育邦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 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情人》 《情人》“灾难般”的成功使玛格丽特·杜拉斯几乎在一夜之间饮誉全球,成为成千上万文艺青年的文学偶像,他们谈论她、模仿她。 关于她的生活——这些有据可查的生活,不外乎生卒、在印度支那的生活、参加抵抗组织、结婚生子、与若干个情人之间的风流韵事以及她各个时期的工作:导演及作家要做的事。 1914年,她生于越南西贡,她的童年是一个由水包围的世界:暴雨、江河泛滥、三角洲、湄公河,被水淹没的风信子……父亲先后做过中学校长和殖民地的公职人员,母亲是小学教师。她有两个哥哥。杜拉斯的童年即与中国结下缘分,他们一家在夏天坐火车到中国云南的山里避暑,杜拉斯清楚记得她在中国山中的日子:她和两个哥哥在那里捉蛐蛐。 1924年杜拉斯分别住在金边、永隆和沙沥。12岁那年,她读过《悲惨世界》和一些爱情小说,便萌发了想要写书的念头。15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华裔青年,帮助她家渡过难关,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17岁的杜拉斯回到巴黎读高中,她优雅迷人,并会测试自己的诱惑力,迷得周围的小伙子们晕头转向。1933年,19岁的杜拉斯在巴黎大学就读,罗曼史层出不穷。1939年,她与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后者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即后来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组织,密特朗这样回忆道:“1943年,她很年轻、很漂亮,她很有魅力,也常常施展她的魅力……”同年,她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她是一个永远充满欲望渴望爱情的女人,因此对她而言,年龄不是问题。1980年,不到27岁的大学生扬·安德烈亚闯进了她的生活,而她已66岁,他成为她最后一位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的人生。 对于杜拉斯的生活,我们的印象无外乎放荡不羁。但是事实上,杜拉斯的一生都用来写作、拍电影。对于写作的职业性,她视之甚苛:“如果是作家,就要二十四小时都投身写作,否则就不是。” 也许从15岁起(谁知道呢),对于玛格丽特·杜拉斯来说,除了写作之外,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写作是她的“内心命令”、隐秘的召唤、激情的勃发,是一种迷人的声音和自身存在的标记,直到写作《情人》,她才确信这一点,即便在此之前她是如此自信地对待自己的写作。 1983年,杜拉斯准备和儿子让·马斯科洛一起做一本书,这本书其实是关于她的一本相册。那些老照片对她而言非常重要,有几张少女时代的照片,她甚至认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生活下去”。当时这本书被命名为《绝对相薄》,为了让儿子开心,她要给自己一生杜撰一些传奇的文字,她要写一些东西,她试图寻找失去的时光,也许普鲁斯特启示了她。她奋不顾身地把试图淹没她的一切写下来。 杜拉斯想象到她一生中最为绝妙的照片没有被拍下来,“那张绝妙的照片,或许是不可能被拍到的,它并不惹眼。它并不存在,但它本该存在。它被忽略了,忘记拍摄了,没有清晰地留下来,没有被取走。”杜拉斯从缺失写起,从虚幻处入手。一切变得有了方向,她要找的,或许就是湄公河轮渡甲板上那个十五岁少女的照片。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候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是《情人》的开篇,这是杜拉斯的传奇。接下来,滔滔不绝(或者说絮絮叨叨)宏阔的叙事展开了,身份不定的叙述者追溯往事,真真假假,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虚构。杜拉斯沉浸在疯狂的写作之中,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我一直梦想行云流水的写作,但从来没有真正做到过,突然,在我只想准确地还原记忆别无他求的时候,我做到了,我感觉我做到了。”只用了短短三个多月,杜拉斯完成了《情人》。1984年,一直出版塞缪尔·贝克特、罗伯-格里耶、克劳德·西蒙等人作品的午夜出版社出版了《情人》,11月12日,它荣膺了龚古尔文学奖。 如果实在要描述故事的话,《情人》就被破坏了,被撕裂了。假如故事梗概存在的话,也许可以这样说:小说讲了十五岁的小女孩(请注意,她并一定是玛格丽特,她是叙述者,她是第三人称,她是第一人称,她是作者,她也是人物……)在回家的渡轮上遇到了阔少东尼,那时她家里非常贫穷。母亲是小学教师,她还有两个哥哥,大哥玩物丧志,几乎快把家败光,华裔青年东尼邀请她坐他的车送她回家,年轻的她答应了邀请。叙述者用晦涩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场景,很快他们就陷入到欲望之中,也许还有爱情,这说不清也道不明……中国情人替她的大哥还赌债,母亲不喜欢黄种人,但却因为钱而不再对女儿过多干涉,以至于她不去上学,校方通知了母亲,问是为什么时,母亲也隐瞒了实情……情人并不是《情人》的主题,写作是唯一的主题,时光是隐藏起来更为重要的秘密主题。 乐于打探作家隐私的传记作家们信誓旦旦地说,杜拉斯的中国情人真的存在过,他叫黄水梨,他家蓝色琉璃瓷砖栏杆的房子正对着河水。1991年,为了继续制造谎言或揭示真相,杜拉斯写作了《中国北方的情人》。她煞有介事地说:“有人告诉我他已死去多年。那是在1990年5月……我从未想到他已死去。人家还告诉我,他葬在沙沥,那所蓝色房子依然存在。”这似乎又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情人的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要忘记,作为小说家,杜拉斯是个谎话连篇的人。 以《情人》中的话总结《情人》,我以为这句话再恰当不过了:“我以为自己在写作,却从未写过,我以为自己在爱,却从未爱过,我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在关闭的门前等待。”《情人》完成了杜拉斯致命的一击……但是……如果,她能早一些领悟到《情人》呈现出的写作道路,她的成就实难估量。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14-1996 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的作品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作家模仿的对象。
作家评介 王小波 凭良心说,除了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年来没读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 翟永明 在文坛上,有很多女作家的写作路线就是,以自身生命经验为重要的写作资源。在这当中,杜拉斯是向内对自我挖掘得非常深刻的一位。 洁尘 杜拉斯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这种影响还包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