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扬子江作家周进入重头戏——主题论坛阶段。国际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法国作家多米尼克•西戈、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大陆作家阿来、毕飞宇、李修文等,就“文学:稳定与变化”这一主题对话。论坛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主持。
主题论坛的题目“文学:稳定与变化”,灵感来自阿多尼斯的一本书,书中认为,传统思想中的稳定妨碍了前进,需要发现、审视文化中被边缘化的“变化”因素,这些因素需要重估价值。阿多尼斯非常赞赏文学对超稳定的文化结构的冲击和改变。
△阿多尼斯
△张大春
张大春认为,中国文学史种种变化都是大势所趋。意思就是说文学会产生变化,一切都是由于“势”的缘故。汉赋不得不变为诗,诗不得不变为词,词不得不变为曲,这里面就是有一个“势”的缘故。“当你不在文体或文类的核心,你无法追随着不变的常态,也就是说,不得不跟着大家一起做一样的事情,那么这个文体就不会被丰富起来,也就不会被稳定起来,它的种种典范都无从建立。”
△多米尼克•西戈
语言是作家的立脚之处。26个字母是稳定不变,而由于作家的创造,语言变化无穷。法国作家多米尼克•西戈善于用现代小说技巧将采访的真实素材扭曲变形,以达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效果,代表作《沙漠之谜》被译为十种语言出版。她从语言的角度阐述了文学的稳定与变化。文学的稳定体现在,纸上的笔记不可撤销,人们依靠的语言是数百年来已经撰写、已经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的变化体现为,作家必须利用语言的歧义不断重新生成新的语言。
△阿来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旁征博引,回顾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变与不变。他说,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中国人价值观主题,即儒道法三家。中国文学,无论情感抒发还是现实记录,无非是在这三个思想体系间徘徊。《诗经》中来自15国的民间歌唱,关于爱情,关于战乱,都可以从儒家那里获得理论支撑和解读;《楚辞》中有关现实的忧患意识、瑰丽想象也无非是道家的理想。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曹操,他是一个手腕强硬的法家,同时他又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发动统一战争的人,但是他作为诗人同时也会看到战乱造成的灾难性困惑。譬如《嵩里行》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毕飞宇
著名作家毕飞宇说,文学的稳定与变化对他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好作家的标准之一就是恒定价值观。“表面看来,一个作家写什么好像是缓漫无边、信马由缰、天马行空的,其实我觉得也真的不一定就是这样。一个作家终其一生,在我看来其实就写了一个内容,那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态度极为重要。”他以莫言、余华、郑板桥、高晓声四个作家为例子来验证,莫言作品中不变的是对爱的坚信,余华认为人不应该仅仅是活着,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儒家价值观,以及高晓声在文学探索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
△西蒙•范•布伊
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说,提到稳定与变化,其实不仅仅关乎文学,也可以应用到经济学、心理学等几乎所有人文社科领域。而建立在稳定与变化辩证关系之上的文学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文学作品的阅读,使个人得以缓解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获得人生的稳定,同时拥有了获得“改变”的、自由的最佳机会。
△李修文
李修文说,南京是先锋文学写作的大本营,因此他希望探讨一下先锋文学精神和今天生活之间的关系。他联系自己的创作经历,论述传统与先锋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先锋”从来就不是一个固态的概念,它是一种精神,有着本身的“稳定与变化”。李修文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历久弥新的先锋精神。在他看来,鲁迅是真正的文学先锋,鲁迅先生提出的问题, 在今日愈加成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