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国庆路中段、教场斜对面有一处隐蔽的小巷,这附近有引人入胜的小吃,有历史悠久的浴室,却少有年轻人知道,这里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州第一座图书馆。 古旗亭街57号:苏北图书馆 古旗亭街57号,由国庆路拐入。若你清晨到达,则恰好面对朝阳,穿过熙攘的人群和叫卖的摊贩,你或许能找到这么一栋建筑,那是从历史烟尘中穿行而来的解放后扬州第一座图书馆。
拨开时间的迷雾,回到1950年,那是具体的开始。3月21日,扬州首座图书馆宣告诞生,它的名字叫“苏北图书馆”,那一天恰逢春分,万物生长。
1万元的经费,不足60天的筹备,图书馆的起步尤为艰难。建馆之初,馆舍面积不足1000平米,藏书也仅是收集于江都(即今扬州)民众教育馆、仪董学堂(扬州中学前身)等处,加上自购图书,不足2万5千册。 所谓开馆,其实也只开放了阅览室,100天后的7月1日,借书处才正式对外。借书处开放当天,仅有73人申领借书证;图书馆开放当年,读者仅4000余人。 狭窄的场馆、捉襟见肘的藏书仍让当时的扬州人十分知足。1950年,扬州人口不过10余万,中国的文盲率却超过80%,去图书馆仍是一项小众爱好。
人民文化与图书馆发展 1952年底,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苏北图书馆改名为江苏省扬州图书馆,1957年,更名为扬州市图书馆。 人民群众文化水平飞速提高的同时,扬州市图书馆也迎来了大发展,截至1958年秋,图书馆藏书已发展至25万余册,较建馆之初增加10倍,阅览人次也由最初的9万人次增加至104万人次。
1977年,高考恢复。1978年,扬州市图书馆已拥有社会科学、科技2个外借室,以及社科、科技、社科典藏室、古籍、少儿5个阅览室。 1985年5月,党中央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此时,扬州市图书馆藏书已超60万册,馆舍面积也扩大至2000多平米,有证读者近万名。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时的图书馆仍深居在古旗亭街一隅,建馆之初,面积狭小但够用,面对快速增加的阅读人群,面积扩大,反倒有些捉襟见肘。
扬州市图书馆:一路向西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出现了新城区的概念,城市吹响了向外发展的号角,图书馆以及当时绝大多数扬州人工作、生活的区域自然就是老城区了。此时,扬州市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伴随着城市向西发展,1996年扬州市图书馆搬迁至新城路(即今维扬路),然而当年的西区尚在“垦荒”,市政府大楼和海关大楼刚刚落成,大润发要5年后才来,京华城,那是10年后的事情。
但足够让当时扬州人提气的是,图书馆新馆占地28亩,设置阅览座位512个,是当时省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随着扬州的不断建设发展,市区涌入了越来越多人口,西区也活力四射地吸引着各方来客,此时的扬州市图书馆在经历了一轮轮发展高潮之后,前进的脚步却似乎渐渐变慢了。那个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书店开放了敞开式书架,许多读者会选择就近阅读。
图书馆新态:阅读融入生活 2010年,60岁的扬州市图书馆迁至文昌西路466号,更重要的是,新图书馆与美术馆、音乐厅等共同组成了扬州文化艺术中心。从此,扬州市图书馆不仅与书有关,更像是一个充满灵感与创意的公共社交空间。 然而,它的嬗变并没有停止,在应用了自助图书馆(机器式)、自助办证机、图书消毒机等电子化设备之后。2015年,“24小时城市书房”随后诞生。
这样一种阅读空间,它可以在公园里,可以在小区边,可以在商业综合体,也可以就在下个路口。
它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自习室,可以是咖啡厅,也可以是你孤独时的避难所,它24小时不打烊,它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亮着一盏灯,等你。
在城市书房,我遇到一位带孩子的老人。如果我是古旗亭的图书馆,我会问,你认字吗?如果我是新城路的图书馆,我会问,你愿来新城区吗?如果我是文昌路的图书馆,我会问,新设备会用了吗?城市书房里,老人看着正读书的小孙子,转头对我轻声说到:以前不觉得,现在家附近就有书房,真的太方便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图书馆也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更迭、进化。从适应人们的生活,到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今,它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