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为南京建设世界文学之都支招:让丰富的文学资源“活起来”,让其在满足人民现实生活需求中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自从10月3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之都那天起,南京就接受了一道颇富挑战的必答题:如何高水平规划和建设一个更具文学气质、更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之都,让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学资源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为此,南京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正在集思广益展开研讨。这个时候,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声音,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显得格外重要。 正如单霁翔所说,文物保护和博物院建设,方向是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重回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些年来,故宫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说明,“古为今用”是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放光彩的不二法门。南京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学资源,把这些资源进一步整理好、开发好、包装好、利用好,应当成为今后文学之都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其一。其二,今天的南京依然是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镇,持续提升南京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生产力和传播力,同样是文学之都建设的一大任务。 “集思广益”的第一层含义,是要开门办规划、搞建设,让文学之都建设充分体现“创意城市”的初衷。在这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要重视,普通公众的建议和反馈也要善于吸收。尤其是在开展亲民、惠民文学活动,推出相关文旅线路等方面,普通公众既会用口评判,也会用脚投票。无论是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他们的意见和反馈都是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人们熟知的观光巴士,在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都运行过,但效果和反响冰火两重天。如果相关部门今后酝酿开展文学之都观光游,那就要审慎调查和分析公众的认可度、接受度。 “集思广益”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放开眼光向世界看齐。如何建设文学之都,中国还没有先例,谈不上经验或教训。但放在全球范围内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评出了30多个文学之都,比如爱丁堡、墨尔本、克拉科夫、海德堡、爱荷华城、都柏林等。这些城市大都声名远扬、人气旺盛,很多人就是奔着名人、名家、名作去的。他们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登门拜访、虚心取经。南京近些年来一直强调“对标找差”。对标世界上的同类城市、先进同行,创造性地讲好“南京故事”,是高水平规划和建设文学之都的应有之义。 迄今为止,南京已经荣膺多项世界性荣誉称号,文学之都是其中最新的也是最有城市特色标识的一个。擦亮并用好这个金字招牌,比赢得这项荣誉更具挑战,也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未来的南京作为文学之都,既有浓厚的文学气质、浓郁的书香氛围,也有发达的文学生产、辈出的文学名家;既有蓬勃的文学创造、多元的文化碰撞,也有广泛的文学参与、深厚的文化认同。一言以蔽之,“书卷气”和“烟火味”、“精英气质”和“草根气息”要兼而有之。集思广益规划建设文学之都,就是要聚众人之智、用各方所长,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