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社出版了著名作家、学者、中国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格非的最新作品《月落荒寺》,早年以先锋叙事闻名的格非,又一次以娴熟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一段情事、其实寓意更其深远的故事。12月19日, 作家格非、张芬现身清华大学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围绕新书《月落荒寺》展开对谈,探寻命运和日常的关联。本次沙龙作为北京阅读及·名家面对面“今夜,我与茅盾文学奖”系列活动之一,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学堂在线,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活动现场 决心不再写乡村题材 曾凭借“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格非,同时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在他最熟悉的清华校园,格非分享了创作《月落荒寺》的一系列幕后故事。在当代作家中,格非的写作一直试图跨越中国南北,作品常如协奏曲般壮阔深远。在格非看来,作家的思考必须跟着时代的脉动,与时代同步.”你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很有可能被历史的车轮甩掉。”于是,在思考过程中,格非的写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自己觉得,我也可以不直接地去描写现实,什么作品我都能写。” 格非表示,自己有一个可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的意图。“我觉得,中国现在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个乡村向城市巨大的转变,这不光是地理上的或者我们说的文化上的,甚至是在所有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写完《望春风》以后给自己下了一个规矩和决心,就是坚决不再写乡村题材的作品。”在他看来,我们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必须了解新的时代的变化,到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月落荒寺》 基于这种转变,格非开始考虑中国一个庞大的地理问题,“虽然这个作品写了北京,不表示我下一个作品也写北京。”格非希望自己的笔触更多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中来。他坦言,这也是自己写《月落荒寺》的想法。 将事情放在更长时间段的时间长河中考虑 张芬提到,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好像有一种不自觉的任务或者是趋向,就是要去解决或者面对我们现实世界的一些问题。而对于这样情况下,文学如何面对时代这一问题,格非认为,如果我们对历史或者一个现实发生的事情,觉得它过于快、过于眼花缭乱,一时判断不清楚这个社会往什么地方走,这样的话可以有一个新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社会时间段放到更长的历史时间段里面加以考虑。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抵消焦虑。 格非 从《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风》、《隐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一直保持着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主题也有连续。《月落荒寺》和格非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书中父辈开始老去,年轻一代渐成,开始将对更好的世界的期待,寄托在下一代的成长上。而对于未来,格非则表示:“我已经预感到,当代小说有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像当年穆齐尔或者普鲁斯特那样能够把议论、思想、观念所有的东西改造成叙事。”在他看来,中国当代小说要做巨大的突破的话,不是随便弄弄。这么多年,中国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家,在国际上会有一些声誉。“但是我考虑的是,如果真的要做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的话,必须出现一个文学上的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必须包含19世纪、20世纪西方文学运动里面出现的问题,必须涵盖进来,做一个新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