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颁奖典礼综述 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颁奖典礼上获奖代表现场分享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父母开始重视儿童阅读时,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正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儿童是否可以只读儿童文学?儿童阶段需要培养理性思维吗?儿童阅读与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否有联系?教师在儿童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中如何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 日前,由中国教育新闻网、亲近母语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钱致榕、张晓风、周国平、梅子涵、朱自强、窦桂梅、徐冬梅、申赋渔等国内外儿童阅读专家学者,与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0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儿童阅读推广机构以及童书出版界人士,围绕“更广阔的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颁奖典礼在论坛举办期间同时举行。8位年度点灯人、5所年度书香校园和2家年度阅读推广机构,分享了他们多年来的阅读推广实践和感人经历。古诗《苔》的谱曲者梁俊,用他与孩子们的现场吟唱和主题分享,展示了他在乌蒙山的诗性教育实践,以及努力让流传千百年的古诗词文化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诗《苔》谱曲者梁俊与孩子们现场吟唱古诗词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人 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和探索,儿童阅读如今已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父母开始相信,阅读力就是学习力,阅读是最低成本、最高产出的教育。不少学校不但有了日益丰富的图书馆和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而且已经开始把阅读延伸到从语文到全学科教学中,如数学阅读、英语阅读、科学阅读、哲学阅读以及更丰富的专题阅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阅读推广人也在做更深入的思考:推广阅读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多读几十本书吗?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和技巧吗? 在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看来,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儿童与书本、儿童与成人间的互动中所完成的对自我生命的构建,“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阅读的核心价值是为了培养人,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成长,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学习,都应该和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体验相连接,而真正的教育尤其是自我教育,很多都是在阅读中发生的”。 徐冬梅认为,儿童阅读推广十多年来的成果已经进入了语文教育课程的范畴,正在重塑语文、重塑教育,“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而高品质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真切的情感交流和思想讨论。儿童将会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精神的成长,包括心性、情感、价值观和审美的发育,儿童的阅读能力、核心素养、语言和思维能力等也会得到提升。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不真心实意做阅读的学校,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说,我们要关怀儿童生命的所有符号,即天性和人性,“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是不符合生命的全部符号的,比如关于儿童的起跑线问题。我们太过于在意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却没有意识到最初跑得很快的孩子,常常会跑着跑着就不见了,因为他们是被打了不合人性的‘兴奋剂’的,而最后能冲到终点线的,往往是那些拥有人性符号、缓缓前行、小步走路的孩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现场执教科学阅读研讨课《来喝水吧》 儿童需要更广阔的阅读 当我们相信阅读的核心意义在于培养人,在于儿童通过阅读完成对个体价值的建构时,儿童的阅读就需要多元化,需要更广阔的阅读。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在《儿童文学阅读与理性精神的养成》主题演讲中指出,当我们日益重视儿童的文学阅读时,我们需要关注更广阔的阅读。他认为在这里,“更广阔的阅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让儿童的文学阅读变得“更广阔”,即不仅关注儿童文学的诗性、审美性,以及对情感、想象力、道德感和价值观的影响,而且要关注儿童文学阅读与儿童理性精神的培养;二是除了儿童的文学阅读外,还要重视儿童的人文阅读、科学阅读、哲学阅读等更广阔的阅读。 儿童阶段要不要发展儿童的理性精神?朱自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说,理性是与感性相对的能力,理性精神主要指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来判断事物和问题的能力,“即使在幼儿的精神世界中,也融合着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萌芽”。比如,幼儿常常会问父母许多问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我是从哪里来的? 还有一个很有哲学意味的故事:小男孩飞迪在家里看电视,这时妈妈的朋友带来了三个大一点的男孩,三个男孩不喜欢飞迪看的频道,他们强行换了另一个频道,飞迪争不过他们,就去厨房找正在聊天的妈妈。妈妈安慰他说,你可以这样想,让三个人快乐比让一个快乐要好?飞迪却不同意,他反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要好呢?这真是很哲学的发问,如果没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怎能做出这样的发问呢? 再举一个例子:幼儿园里,老师正在播放关于飞机在跑道上起飞的视频。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完后,老师问,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一个孩子回答,因为有空气和勇气。在这个答案中,幼儿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做了很好的融合。 如何在儿童阶段发展理性精神?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科学阅读和哲学阅读。而针对儿童进行的科学阅读和哲学阅读,“应尽量避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除非是儿童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我们更应该把那些科学知识,导入生动的生活场景、创造场景和科学场景中,增加儿童的体验感”,徐冬梅说。 理性精神也可以通过人文阅读来建立。朱自强认为,逻辑能力是文学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与逻辑性有密切的关系,“文学的写作和阅读,都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而建构意义就离不开逻辑”。因此,在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时候,儿童文学的阅读也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以《小王子》为例,那里面的狐狸说过一句话:“只有用心才看得清楚事物的本质,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这个“心”指的就是理性和理智。 著名学者、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指出,人文和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将之分开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他以屈原为例,指出屈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还是伟大的科学家。屈原的《天问》通篇是他对天地变化、自然现象和人世万物的发问,体现出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钱致榕回忆儿子4岁时在美国上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带着孩子们在室外活动至少40分钟。春天来了,孩子们会仔细地搜寻泥土里的各种小洞洞,他们发现拿着细草根捅进去,转一转、再往上一拉,就会拽出一条条毛毛虫;夏天来了,孩子们会耐心地观察蚂蚁搬家;到了冬天,漫天的飞雪吸引着孩子们去打雪仗、堆雪人…… 钱致榕觉得,教育和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把孩子们的视野打开,“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和努力去追寻答案的精神”。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周益民现场执教儿童文学研讨课《蚂蚁旁》 儿童文学永远是儿童阅读的主体 梅子涵相信,儿童学习母语的最高境界是儿童文学,最值得儿童阅读的也应该是儿童文学,“我曾经为两位到我家做客的法国诗人朗诵我写的诗《红台灯》,他们很认真地倾听后,说听不懂,然后说:我们以为世界上最好听的是法语,没想到汉语也很好听。汉语的最漂亮的那种姿态、节奏、气息,字和字、句和句之间的关系,都是在文学的表达里面。” 儿童文学的阅读永远应该成为儿童阅读的主体,因为儿童文学最合乎儿童生命成长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儿童的语言发展,“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儿童能找到他们心灵所需要的营养,并在此过程中得到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徐冬梅说。 朱自强强调,“必须首先进入儿童独特的生命空间,然后才有儿童需要的文学产生,这是儿童文学最根本的特殊性”。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正在有意识地将儿童文学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并重视运用儿童文学这一珍贵的语文教育资源。 朱自强在其《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中指出,儿童文学不但帮助儿童实现心智健全成长的文学,而且能够为儿童语言能力的生长提供肥沃土壤、激发儿童潜在的语言灵性。他指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而儿童文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蒋军晶现场执教人文阅读研讨课《走近孔子》 教师是儿童阅读的引路人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梅子涵至今仍记得他上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一个有着浓厚湖南口音的王老师。那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次作文辅导课,王老师用她浑浊的湖南口音,为大家朗读了一篇优秀中学生作文。读完后她告诉大家,这篇作文是用散文的方式写的。“那一年,我用散文体的方式写了一篇考试作文,并被重点中学录取。从此,我就会写散文了。我毕业后没有再见过王老师,她也没有看过我的作品,但她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思考,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在《阅读与成长》主题演讲中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被简单地定位为知识教育。他举例说,自己有不少文章被中学语文测试卷选用,而当他来做这些考题时也常常拿不到高分,“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孩子特意拿来一份考题让我做,上面有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按照考题要求做了,结果只得了69分。如果作者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了,这样的考题是不是就有问题了?我曾编写了一本书叫《对标准答案说不:诗卷中的周国平》,书中有55份用我的文章作阅读理解题的试题,我对每一个参考答案做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是我的文章成了误导孩子的工具”。 周国平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是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好的阅读是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在进行热烈有效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都在增长。最后阅读者得到的东西并不完全是文本的一个客观的意义,“我相信一个好的文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可以让一代一代人不断重新理解。仅仅包含几个知识要点,那是非常糟糕的文本。”同样道理,好的写作一定不是模式化的,而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和诚实表达,“如果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都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和好玩的地方,你才是一位好老师。如果写出来的作文都差不多,千篇一律,就说明你的引导有问题”。 周国平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儿童心灵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养成和品位的培养,是和人的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人类的精神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通过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把这些成果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个人的心灵就丰富了、成长了。 教师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阅读?徐冬梅觉得教师可以做三件事:一是在校园中实施儿童阅读的课程化。不仅是读教材,而且要让孩子们进行更广阔的阅读。要围绕统编教材进行新一轮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升级,探索在课程中进行图画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更广阔的儿童文学阅读、人文阅读、科学阅读和哲学阅读。要重视把孩子带入更广阔的自主阅读,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 二是高度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把所有的阅读和儿童的“现在”相连接。一首古诗,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去阅读和教学,而不和儿童的实际生活和阅读感受相连接,这样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实发生。阅读应该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和讨论,应带领孩子以问题为中心,用经验去穿透。 三是处理好阅读中的教和学的关系。不能把文学阅读变成“语文阅读”,变成教材教学的另一个翻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互动和创造。 徐冬梅相信,不真心诚意地做阅读的学校,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育。而无论是教育和阅读,其核心仍然是要探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她说,当我们越来越尊重个人的充分发展时,我们需要警惕另一种趋势的出现,我们正在陷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潭。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成就自我”,为了自我,可以不遵守契约,可以不尽自己的责任。“而今天,我们需要在阅读和教育中,进行当代中国的价值重建,我们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的文化精神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