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孙松林教授,对5G在做大做强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有独到的领悟,其新作《5G时代:经济增长新引擎》入选2020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日前,新华书房连线孙松林教授,就5G的技术创新、产业链重构、融合应用等内容进行了访谈。 记者:5G创新性地提出了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三大业务应用场景,5G时代这些应用场景会有怎样的突破? 孙松林(以下简称孙):5G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大技术场景,而之前的4G/3G都是无差别的一种场景。这三种场景,主要是依托不同的核心技术,提供了不同的应用。 增强移动宽带,最大的特点是速率非常高,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飙升,将开启大视频应用场景,如超高清视频、交互式视频、沉浸式视频、AR/VR/XR、全息成像等大数据量高速率实时应用。同时,云游戏的展示和交互形式也将进一步丰富。这些应用的普及,从技术上提供了新媒体产业、在线娱乐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海量机器类通信,为物联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在进一步扩大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需要海量传感器等信息终端的应用场景规模的同时,带来物联网领域大数据市场的爆发。 超高可靠低时延,是指在以每小时500公里高速运动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可靠性高达99.999%的电信级通信,同时,时延只有4G的1%。这将在自动驾驶、移动医疗、工业互联网、下一代高铁等领域大展身手。 记者: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都是当下热词,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碰撞与赋能?他们的结合会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变革? 孙:数字科技是实现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支撑、智能化是目标,所以,这些数字科技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以5G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根本的通信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是最根本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作为赋能技术,不但会提升信息通信网络的能力,而且也是与实体经济结合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在5G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优化网络性能、提升服务质量,可以对业务、流量、能耗等进行优化。 这些数字科技不但自己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彼此之间的深入结合将带来新的细分产业。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已经大大促进了视觉识别领域的应用,刷脸支付等业务也已经成为现实,针对视觉识别细分出来的人脸识别芯片、可信识别技术等子产业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记者:5G会给个人与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最明显体现在哪些方面,今年5G将全面商用,那么人们最快能感受或者应用到的5G将是哪些领域? 孙:首先重点发展大视频消费领域;随着后续场景的陆续商用,个人与家庭生活将会从车联网领域感受到巨大变化。 记者:对于创业者或者小微企业来说,如何抓住5G商用的红利? 孙:5G商用的主战场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对于创业者、小微企业来说,5G商用的机遇在于5G在各行业中的创新应用。如在机械制造类企业中,从设计、生产、测试到装配的各环节中,如何利用5G技术,结合智能技术实现大数据采集、智能制造是关键,如果能在其中的关键点解决关键问题,将是极好的机遇。 记者: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5G可以帮忙吗?以此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为例,5G有哪些贡献? 孙:5G不但对一线医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而且为保障生产的逐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体现在5G视频直播、5G+远程会诊系统、5G远程医疗小推车、5G防疫机器人、5G+热成像技术等具体应用上。 此次新冠疫情期间,5G提供的火神山、雷神山现场视频直播,让亿万观众成为“云监工”;为诸多医院提供的5G+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将优质的专家诊疗服务实时传递到第一线;5G+热成像技术可以在火车站、机场、地铁等大范围人员流动人群密集区域快速完成大量人员的无接触测温及体温监控,对阻断疫情传播、保障生产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世界各国5G布局所争夺的战略高点是什么? 孙:从技术上来说,5G布局的战略高点有两个:专利和频谱。从产业上来说,战略高点是市场规模和创新应用。 记者:5G时代中国的战略布局在哪些领域处于优势,哪些领域仍处于劣势? 孙:5G时代,中国的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产业形态、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备的工业体系;而劣势主要是巨大的建设资金压力和紧迫的创新场景探索。 记者:5G时代,对于学校教育与专业设置会产生哪些影响?将来学习什么专业更适合,或者说不会被淘汰? 孙:5G时代,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在继续深化新工科体系的背景下,今年大规模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继续发展“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专业。 数字经济时代会产生很多新的子产业和职业,也有很多职业会被弱化甚至消失,高校的专业设置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精通产业知识同时拥有良好数字科技基础的新工科人才不会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