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莫砺锋 余萍 摄 6月5日下午,南京楚翘城会议中心里座无虚席、诗香阵阵。 由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雨花“中心荟”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主办,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新华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交汇点新闻、铁心桥街道商会等单位承办的“文化名家进铁心”迎来今年首场活动:“诗歌中的文学之都——莫砺锋、六神磊磊谈诗歌”。 一场“文化盛宴”,让铁心桥本地居民和软件谷科技人才坐在了一起,在“家门口”共享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 作为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品牌和现象级案例,“文化名家进铁心”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年。南京市社科院有关领导评价: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项汇聚名家、雅俗共赏的基层文化活动,秉持文化惠民的初心,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高水平”的丰富内涵。
“铁心论诗”引发粉丝围观 一位是“40后”的南京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一位是“80后”知名网络自媒体人,莫砺锋与六神磊磊两位名家虽年龄相差悬殊,但对唐诗有着相同的热爱。此番“铁心论诗”,相聚对谈,碰撞出灿烂的思想火花。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里被提及最多的地名是哪里?答案是南京!作为1949年后中国内地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通读过存世的所有唐诗,结合丰富的人生阅历,将唐诗与南京的渊源娓娓道来。他说,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在梁代最早奠定了“诗”这一文体的格律,是当时的全国文化中心。由是观之,南京荣膺“世界文学之都”实至名归。 “南京是李白活动最多的城市”。这次来到南京,六神磊磊特意将唐诗和南京相结合,向观众还原了诗仙李白在金陵的经历和心境。他说,“伟大的诗人,他们的心境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的悲忧喜乐和我们是相通的,我们为着同样的事情而欢乐、感动,这就是读唐诗的意义。” 交流对话环节,双方更是妙语连珠。“多年前梦见杜甫,他说着一口河南话,只是不记得具体说什么了,醒来后我为此懊恼不已。”莫砺锋教授的“杜甫故事”令人动容。“如果可以,我想穿越回唐朝,亲口对当时名声并不显赫的杜甫说‘我们爱您,我们以后会喜欢读您的诗!’”六神磊磊一句“感性告白”,引发全场热烈的掌声。 “名家大咖”开办百姓讲坛 “文化名家进铁心”活动开展以来,文学、科学、文艺、书法等专家名家云集,其中更有“院士级”的重磅嘉宾开讲,成为铁心桥和雨花居民的专属“文化福利”。 铁心桥——一个地处城郊的街道,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请来这么多“名家”? 铁心桥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闻名中外的浡泥国王墓、岳飞抗金故垒、明代高家粮库等历史遗存。当下正处在城市化“快车道”上,无论是本土居民还是新市民,以及不断涌入的创新创业人才,他们的文化需求多元而迫切。 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铁心桥是雨花台区人口最多的街道。辖区内有景明佳园、春江新城等30多个经适房小区,集聚了近10万低收入群体;同时,这里又是中国(南京)软件谷的核心区,10万高科技软件人才在铁心桥工作生活。如此典型的“哑铃形”人口结构,在全省全国都不多见。这两类人群差异巨大,日常工作生活交集很少,融合发展就必须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公共文化服务。” 铁心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佳说,通过“文化名家进铁心”活动,把文化名家请进街道社区,让百家讲坛变成百姓讲坛,各类人群同坐一堂共听一场讲座,成风化雨,以文化人,进而以人的融合推进街与园、产与城的深度融合。街道致力将这项活动打造成基层文化服务品牌,让新老“铁心人”在家门口就能“选修”到高质量的文化公开课。 黄菡、叶兆言、柯军、贺云翱……翻开“文化名家进铁心”嘉宾目录,每一位都是重量级。从古建筑到昆曲书法艺术,从唐诗宋词到宇宙黑洞,每一场讲坛都备受期待。街道方面重点邀请辖区内高科技企业代表、铁心桥街道商会会员单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参加活动。如今,活动报名热情越来越高,经常“一票难求”。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阿祥说,文化服务就是要不断向下扎根、生根,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和树立起这种“自信”。这是文化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化力量”赋能产城融合 身为雨花台区“两桥”更新改造的主战场、产城融合的主阵地,铁心桥街道的文化惠民工作不仅成了一个“品牌”,更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力量”。 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供给水平,铁心桥街道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创新开展的“铁心文史进课堂” 特色活动,增强铁心少年们的家乡自豪感,让他们记住乡愁。社区里的“南京白局讲党课”,接地气聚人气,广受党员群众欢迎。 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铁心桥街道还创新城市区域化党建形式,打造“中心荟”商圈党群服务中心。针对软件从业人员大多比较“宅”、熟悉移动互联网等特点,今年以来,街道发掘出本土抖音大V“菲哥一张嘴”,录制了防疫志愿者、战“疫”disco等短视频,在网上播出后点赞过万,吴菲本人也被评为南京市“最美防疫志愿者”。 在铁心桥,文化就像一根无形“丝线”,不断拉近和缝合各类人群之间的距离。软件谷企业科技人才担当保障房孩子的“社会家长”,爱心企业助力的“同心桥”慈善平台已精准帮扶数十个困难群体家庭……打好“文化牌”,增强“软实力”,铁心桥城市形象悄然改变,区域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刘佳说,高质量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刚需”。街道将进一步发挥文化的社会“黏合剂”作用,努力让所有工作生活在铁心桥的人感受到“在一起”“是一家”的亲切氛围,以“诗与远方”增色“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