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精神基石,找准切入点就是抓住了发展引擎。在江苏省常熟市常福街道毛桥村,村党委以用好用活农家书屋为突破口,让“小书屋”发挥“大能量”,摇身变成村民身边的“智囊库”、“学习强国”线下“加油站”、历史文化“传承地”,打造成为“农味十足”“党味浓郁”“韵味悠长”的农家“三味书屋”。为乡村振兴补充文化力量,为思想建设延伸服务空间,为乡土文化注入新活力……如今在毛桥村,除了鸟语花香,缕缕书香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能寻到“诗和远方”。 “农”味十足,农家书屋成了“智囊库” “原来是这样,种植绣球花的土壤pH会影响这些花的颜色。”毛桥村村民罗卫忠在退休后热衷于在庭院内摆弄花草,然而养花方面的技术难题总是困扰着他。得知这一情况后,毛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为村民送上了关于花卉种植的书籍,并和他共同探讨花卉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你看,书上说,在栽培绣球花之前,要先测试一下土壤的pH值,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想要养出粉红色花朵的绣球花,那么栽培的土壤pH值最好是在6.0至6.2之间,定期给一些含磷量比较高的肥料促进绣球花更好地吸收,想要增加土壤的pH值,最好是在里面添加一些草木灰。”书屋管理员说道。根据这个方法,罗卫忠种植的绣球花花色更为丰富,花盘更大,更具美感。近日,在街道的“最美庭院”评选中,罗卫忠家榜上有名,他高兴地说,农家书屋解决了他养花上面的难题,他更希望村里农家书屋常添、常换、常新,以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读书、用书,让更多的村民们受益。 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是关键。毛桥村以农家书屋“送书上门”的举措为助力“美丽庭院”创建补充“文化能量”,以“庭院小美”构建“乡村大美”,逐步实现从“一处美”向“一片美”提升,全方位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切实助推乡村振兴。
送书上门探讨种植技术 “党”味浓郁,打造“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点 钱正云和钱坤元都是毛桥村的老党员,他们热衷于关心国家大事,自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以来,他们主动要求加入“学习强国”学习队伍进行学习,但是对于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使用却让他们犯了难。为了帮助老党员们更好地使用“学习强国”App,毛桥村在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内打造了以“推广+教学+提升”于一体的“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点,并设置了每月“学习强国”学习标兵展示区,及时督促党员们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态势。 在“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点,书屋管理员们主动为老党员进行现场培训,手把手指导他们如何浏览学习内容,让老党员们不仅能了解到最新时事和方针政策,还可以欣赏戏曲作品、学习健康讲座等,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迅速成为老党员的“精神加油站”,这使得老党员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老党员在“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点了解时事新闻 “韵”味飘逸,形成乡土文化“传承地” “你看到我女儿了吗?”“别着急,她还在楼上听课呢,都听入迷了不愿走呢。”让小朋友们沉醉其中的正是毛桥村农家书屋举办的由江苏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专家、常熟市博物馆原馆长周公太以《常熟文明之根——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课堂。“钱底巷位于毛桥新光片区,面积近4万平方米,1980年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1983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试掘,1988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进行发掘,表明钱底巷遗址在崧泽文化阶段为长期持续使用的居住地,表现了由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演变的轨迹。”周公太教授激情洋溢地在台上介绍道。“原来著名的钱底巷就是在我们毛桥村呀,没想到它有那么长的历史了,真有趣。”在座的小朋友激动地说道。 毛桥村以农家书屋为载体拓展历史文化传承,积极举办乡村文化课堂,通过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参与其中,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让村民积极参与保护特色文化,传递文化力量,为毛桥村乡土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常熟市博物馆原馆长周公太教授讲述钱底巷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