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的文学最高奖,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日前颁出。在本届的获奖名单中,有四位扬州作家齐登“紫金山”:吴楚的《记忆偏离》获长篇小说奖,汤成难的《奔跑的稻田》获短篇小说奖,周荣池的《一个人的平原》获散文奖,王向明的《永不打烊的警务室》获报告文学奖。 四位作家,分别在不同文学体裁领域摘得“紫金山文学奖”,这也创下扬州作家近几年在该奖项评选中的最佳成绩。昨日,记者对四位作家进行了专访,不难看出,对作家而言,现实生活永远都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吴楚 我的人物都有现实原型 吴楚是一位扬州“80后”,他的作品《记忆偏离》由作家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在获“紫金山文学奖”之前,这部作品已经获得过2020京东文学盛典年度科幻作品、华语科幻“引力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入围了2020华语科幻星云奖终选名单。 《记忆偏离》是一本“科幻现实主义”风格长篇小说,作品以“记忆”为主题,讲述了一段荒诞而不荒唐的幻想故事。在故事中,存在着两个交错的平行世界,即“记忆世界”与“现实世界”。两名主人公面对的每一个意外、每一次抉择、每一场危机,究其根本,多是源自两个“世界”及“两种世界观”之间的交错碰撞。 吴楚擅长表现普通人在科幻事件中的选择和感受,表达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风格。吴楚说,这源于他曾是一名民生新闻记者,接触过很多人,在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一个主角、配角,都有一个现实原型,而作品的每一段情节往往也是“半真实的故事”。 汤成难 灵感来自“去外地种地” 汤成难获奖作品《奔跑的稻田》首发在《雨花》杂志上,并入选了两个小说年选。 汤成难介绍,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朋友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他老家的叔叔某一天突然对家人说‘要去外地种地’。他的叔叔后来如何我并不知道,但‘去外地种地’这句话很打动我,我觉得这句话极具诗意,也值得好好思考。” “我长期生活在农村,所理解的种地一定是在村庄附近,人和土地之间保持着长久而稳定的关系。”汤成难说,自己小时候常被爷爷带到田间去“认地”,至今看着深褐色的土地内心便会涌出踏实感。而她小说中“父亲”的生活原型其实有爷爷的影子。“爷爷是传统的农民,勤劳、踏实,家里最多的就是农具,爷爷像疼爱孩子一样爱惜那些农具,每一把锄头都被他擦拭得格外光亮。” 据了解,这是汤成难第二次获得“紫金山文学奖”,她的《软座包厢》曾获得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时隔几年再获奖,心里还是很开心,每次获奖都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激励。” 周荣池 面向未来的村庄传记 周荣池的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是一部描写当下中国农村的散文新作,全书分“河流、庄台、歌声、渔事、味水、节刻、乡人、生死、回乡”九章,作者站在城镇化背景下,以一个叫“南角墩”的村庄为对象,在记述风俗、风情以及风景的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村庄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忧虑,同时以里下河平原村落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当代中国村落的标本。 周荣池介绍,较之于自己过去的乡村写作以及同类型的写作,他对这本书有自己的考量。“村庄是当代中国乡村的基本元素,这种聚焦细微之处而‘以小博大’的写作方法,能够更加集中笔墨且深入深刻地描摹出当下农村的现场与现状。” 在《一个人的平原》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小切口的观察与研究更利于写作者深入到现状背后的本质,让创作具有理性深度,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抒情与记录。“以往有一些农村题材作品,用情不可谓不真,但往往显得空洞而苍白,缺少村庄、物事以及细节的具象,长于抒情而弱于叙述与记录,让许多农村题材的作品显得同质化而失去个性。”周荣池表示,这一切的书写,都源于他自己对于村庄的热爱。 王向明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 “在公布之前,我没想到自己会获奖。”王向明说。 报告文学《永不打烊的警务室》写的是民警李树干的感人故事。当初,为了写好这部作品,王向明特地来到李树干的警务室,和李树干同吃同住两个多月。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他深切了解到一位基层民警,是如何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骑坏的摩托车、穿破的鞋子、走过的路,每一次出警都是兢兢业业。正是有着数十日的朝夕相伴,才让王向明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饱满,也打动了所有读者。 “我以前写过长篇小说,写报告文学和写小说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写得栩栩如生。”王向明说。 今年,在抗疫期间,王向明也创作了一些短篇作品。同样,他也深入抗疫一线,甚至到确诊病例居住的小区探访。“你只有到现场,去采访那些一线民警,才能知道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温度,有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