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江苏文坛“斯文鼎盛”,从“纸上王国”转化为戏剧影视作品的优秀范例却并不多,本土文学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或“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为江苏在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之路上面临的挑战。哪些江苏文学作品适合向其他艺术门类转化?二度创作的核心密码在哪儿?如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为“好故事”落地转化做好服务?2月24日,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江苏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推介咨询会”在南京召开,来自省内的作家、评论家、影视学者、制作人纷纷建言献策。 好剧本是否有“公式” 剧本一向被视为“一剧之本”,剧本成功了,剧也就成功了一半。省作协原党组副书记张王飞直言,有好剧本才能吸引导演和投资,它是后续的链条得以延展的那根“线头”。因小说《天鹅绒》被姜文成功改编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苏州作家叶弥长期保持着对影视界的关注,“当下影视界最缺什么?很多人以为缺投资、缺回报,其实最缺少好的剧本。好剧本会把钱引来,而一个本身薄弱的剧本,投再多钱进去也是亏的。” 星辰灿烂的中国文学则是编剧们不断吮吸的那口“深井”。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沈义贞说,放眼中国影视史,半数以上的作品都是根据文学母本改编而来,譬如今年春节档热映的《刺杀小说家》,其原著作者正是近年来风头正盛的东北作家双雪涛。问题随之而来:有潜力成为好剧本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怎样的特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影视改编“潜力股”的文学作品,往往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影视元素”:在故事性上“做加法”,以悬念迭出、曲折逶迤为佳;在主题意蕴上“做减法”,避免过于丰富暧昧或者“高级感”,追求唤起最大范围的共鸣——江苏作家赵本夫《天下无贼》的成功改编恰恰说明了这一公式的有效性。对此,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在认同之余不忘提醒,挑选母本时,眼光不妨放得更宽一些:“不要总盯着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甚至散文,只要里面有一个点特别出彩,完全可以拎出来加以敷演,构造出一部别有新意的作品来。” “好剧本不仅要故事好看,还要戳中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点,人物形象也要鲜明、有个性特色,此外资本和市场能够接受,人家愿意投资、愿意收播。”现象级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原著作者、编剧周梅森告诉记者,精良的剧本是成功的开端,“我向该剧出品方最高检影视中心力荐了导演李路,有了好导演相当于一支队伍有了司令员。李路拿着剧本‘忽悠’来了一大批优秀敬业的演员,种种‘好上加好’,最终打造出了这一爆款。” 不过,任何关于好剧本的“公式”都并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提醒,在市场高度细分的今天,小剧场戏剧和传统戏剧,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网剧和电视剧,彼此之间对好本子的理解并不一样,这就需要“量体裁衣”,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剧本。 开出本土文学“书单” 遴选推介适合改编的本土文学“书单”或题材,是此次推介咨询会的一项核心议程。 试想,一部洋溢着特定地域风格的文学作品若能乘着影视改编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必然对扩大地域影响力、讲好地域故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张王飞的推荐书单里,就有浓缩百年南京历史变迁的张恨水小说《秦淮世家》、以苏北“王家庄”为地理坐标的毕飞宇小说《平原》。在讲述“苏州故事”方面,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作家王尧推荐了苏州作家陆文夫的经典小说《美食家》,在他看来,《美食家》既写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呈现了苏州风土人情、美食特色。此外,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胡石言《柳堡的故事》虽然早已被成功改编,王尧认为它们仍有重新改编、常演常新的价值,“‘陈奂生’系列刻画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典型农民形象,《柳堡的故事》将革命背景与人性探索相结合,这些作品再次被改编应该依然会受到大众欢迎。” 省作协副主席叶弥则将目光投向了火热的现实生活:“我在太湖边住了14年,太湖本来就有很多故事,自2020年起太湖将禁捕十年,这个过程中围绕人、鱼、湖一定会产生很多精彩细腻的故事,如果能把‘太湖故事’用二十集左右的电视剧来呈现,表现富裕地区走向更加文明的生动历程,应该是理解我们时代的一个别致的视角。” 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勇敢地“毛遂自荐”。他创作的童书《二宝驾到》即将出版,这部走访了400多个二孩家庭之后才郑重捧出的作品,在他看来揭示了时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的印记,并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生命观:当新生命到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去拥抱他/她。 打通有效转化的链条 从“纸上王国”走向可视化呈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毫不讳言,“我们手头上有这么多优秀作品、这么多知名作家,为什么作品的转化率这么低?重要的原因不外乎:供给不匹配,影视公司希望得到的作品并不是我们所推荐的作品,加上长期以来作家、编剧、制片人、导演之间沟通不畅,存在诸多壁垒,业内也缺少熟悉创作、影视、推介和运作一整套流程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导致江苏文学资源丰富,但艺术转化的数量和质量都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试着打通文学和影视之间有效转化的链条。孙茜介绍,2020年底凤凰电影文学出版中心挂牌成立,“一只手”伸向“上游”,跟全国的影视公司、导演和制片方直接沟通,了解他们对内容的需求;“另一只手”伸向“下游”,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整合全国范围的作家、编剧人才,从中发现合适的内容,最后推荐至匹配的渠道,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服务运营体系。 在沈义贞看来,要推动江苏文学作品落地转化,不妨先梳理下自身的“家底”:“我们能不能邀请一批专家,对我们江苏从历史到当代的文学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每年推出一批适合改编转化的题材目录,连续几年做下来,就有可能把有改编潜力的作品基本涵盖进去;再以招标的方式,邀请有兴趣的创作人投标,这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如果仅仅聚焦艺术层面,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很多复杂的问题:以何种形式进行改编?是迎合观众还是引领观众?是“神还原”还是大胆跳出原有框架?这些很难笼统作答的问题,却很可能导致同样优秀的文学母本通向不同的命运。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野蜂飞舞》,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因为爸爸》,和经典IP《红楼梦》——围绕着这三个来自江苏的文学母本,江苏大剧院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改编创作。然而,同为小说,三部作品艺术转化的形式却迥然不同。“《野蜂飞舞》的故事新颖动人,将被改编为舞台剧,充分彰显其情节优势;《因为爸爸》讲述烈士遗孤的成长,偏于以情动人,因此被改编为声乐套曲;《红楼梦》早有1987版电视剧、经典越剧等‘珠玉在前’,此次我们尝试以舞剧形式进行演绎,看看能不能以不那么具象化的形式,找到一条通向经典名著的新路径。”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不同的改编形式决定了不同的艺术思路,“拿王亚彬改编的舞剧《青衣》来说,她把重点放在了舞蹈语言的精致恰切,明月、沙发等意象的精准运用,以及多媒体投影、音乐烘托上,才成就了这部独辟蹊径的艺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