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搬运公司的一辆厢式货车,停在了无锡市梁溪区新街巷30号-1的钱锺书故居门口(下图)。车子里满载着从上海市复兴中路钱氏旧居搬出的一批老家具。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家具卸下,搬入故居。这批家具中,有张石青色的小书桌(右图),是上海钱氏旧居亭子间里的旧物。上世纪四十年代,钱锺书流寓上海时,在这张不起眼的书桌上完成了一批文学著作。 三年前,钱锺书的堂侄、定居上海的钱汝虎作为无锡钱氏家族的代表,曾把上海钱氏旧居内其祖父(钱锺书的叔父)钱孙卿等钱氏族人用过的10件(套)旧物无偿捐赠给了家乡无锡的钱锺书故居。此次,钱汝虎再次将旧居内的一批家具捐赠给了钱锺书故居,希望其发挥更大价值。这批家具包含大衣柜、小书桌、衣箱、书箱、木椅、木桶、竹书橱等十余件(套),虽然沉淀着岁月沧桑,但保存基本完好。 1938年2月,钱孙卿为躲避侵占无锡日寇的威胁拉拢,举家避居上海法租界,几经周折,租住了今天位于复兴中路上的寓所。钱锺书的堂侄女、钱汝虎的姐姐钱静汝就出生在上海钱氏旧居。她介绍,钱孙卿和钱基博兄弟情深,一直没有分过家,抗战中,包括他们家在内的钱氏十几口人,一度都住在复兴中路这栋三层小楼里。对此,杨绛在《我们仨》中说,钱锺书1941年夏由湘返沪后:“我们挤居辣斐德路(即现在的复兴中路)钱家,一住就是八年。” 因为居住空间有限,钱锺书一家三口入住时,只能挤在不足9平方米的二楼亭子间里。“钱锺书的《围城》就是在这个亭子间完稿的,这张书桌一直放在亭子间里。”钱汝虎说,小房间里放了床以后,就没多少空地了,只能勉强塞进这张“迷你书桌”。今年88岁的钱锺书堂妹钱锺华回忆,当时自己还小,脑海中仅有的画面就是看见锺书大哥伏在亭子间的小书桌上写作。后来,不少钱家子孙都用过这张书桌。 据了解,1941年夏至1949年夏,钱锺书流寓上海期间,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其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长篇小说《围城》由《文艺复兴》杂志连载,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其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社出版。钱锺书的《围城》创作于1944年至1946年,小说中弥散着战时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生存的深重焦虑。用钱锺书自己的话说:“两年里忧乱伤生……锱铢积累地写完。”话中难掩他们一家三口蜗居亭子间的窘境。 这批家具中,除了钱锺书用过的小书桌,其他家具的背后也有故事:钱孙卿刚到上海不久购置的湘妃竹书架,一直装满了书,在门后一放就是八十多年,直至数天前才卸载;钱氏一大家子在上海,一度用一口大铜锅做饭,盛在木桶里分食……钱家用的家具虽然都朴实无华,但它们承载了那个时代,又能幸存至今,实为可贵。钱锺书故居主任周立超十分感谢钱氏的捐赠,他表示,故居将用好用活这批珍贵的物品,向世人讲好无锡钱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