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盐城 “泥腿子”诗人:田间地头吟诗作赋竞风流

“泥腿子”诗人:田间地头吟诗作赋竞风流

2021-4-20|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3010| 评论: 0|原作者: 崔寿伟|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芦沟镇是江苏省特色文化乡镇之一。1938年,革命青年崔津曾创办《伟声》刊物,以诗歌杂文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7月,盐城中学生夏令营集鲁艺、抗大、新安旅行团近千名学子,以诗歌和民间歌曲宣传抗 ...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芦沟镇是江苏省特色文化乡镇之一。1938年,革命青年崔津曾创办《伟声》刊物,以诗歌杂文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7月,盐城中学生夏令营集鲁艺、抗大、新安旅行团近千名学子,以诗歌和民间歌曲宣传抗日,该镇广大群众亦以民间小调进行抗日爱国宣传,至今还流传许多催人奋进的民间歌曲。该镇,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人民爱国爱乡,风雅好诗好歌,一脉相承,延绵不断,享有“建湖文坛,诗盛东南”之美誉。

 

芦沟镇道路两边道旗悬挂诗词作品

 

  芦邑文风盛 蒹笳起一军
  20世纪90年代初,该镇的几位离退休老同志和一些诗词爱好者自发聚集,谈诗论词,并自费油印《报春花》《童心集》《刺玫瑰》《夕照红》等诗词小册子,进行交流,形成了诗社雏形。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活动规模的扩大、诗词作品的增多和知名度的提升,在建湖县艺文社和芦沟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于1995年3月成立了盐城市第一家民间诗词组织——蒹笳诗社,同时创办了盐城市第一家乡镇级诗词刊物《蒹笳诗声》。“蒹笳”意为用芦苇做成的乐器,很接地气,很有乡土气息。他们既吟阳春白雪,又唱下里巴人,作品能雅俗共赏,很受群众欢迎,并逐步使民间诗词文化登上了大雅之堂。

 

《蒹笳诗声》创刊号


  蒹笳诗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诗词爱好者参加活动,每年至少四次,内容主要有开展诗词知识培训、深入工厂农村采风、进行诗词创作交流、举办诗词朗诵吟唱、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并通过编印《诗词基础知识》,开展诗词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的“六进”活动,扎实开展诗词创作和普及教育。诗社还与建湖县《西塘论坛》接轨,组建“蒹笳学堂”,作为全县诗词爱好者的培训基地,每年办班不少于6次。

 

  竭诚传雅韵 合力建诗乡
  截至2021年3月,《蒹笳诗声》共出季刊100期,编辑出版诗文类《蒹笳系列丛书》98套。该镇的乡土诗人有近千首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江海诗词》、广州《诗词》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蒹笳诗社诗人群体也在美国、日本、菲律宾、泰国和港台华文诗词报刊亮相。《中华诗词》、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建湖日报》等均对诗社专题报道过。

 

每季度定期聚集到一起谈诗论词(视频截图)


  2007年起,在诗社倡导和参与下,芦沟镇积极开展创建“诗词之乡”活动,他们将500多名诗词爱好者组建成28个群众诗词兴趣小组,诗教和创作掀起高潮,取得了丰盈硕果。2009年12月,经过一年多的打磨,被江苏省诗词协会授予江苏省“诗词之乡”称号。2010年12月又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全国“诗词之乡”称号,成为盐城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成功创建成“诗词之乡”后,他们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巩固成果,坚持不懈地向新的高峰攀登,提出了“培养后起之秀,塑著名诗人,创作精品诗词,打造百年诗乡”的新目标。

 

  倾心弘国粹 “诗教气象新”
  一个乡镇的民间诗社,之所以能坚守近30年而经久不衰,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是因为有一批热心人和敬业者。创始人之一的余士林先生,是首任社长兼主编,他退休后谢绝外单位的聘请,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与老伴的日常开支,却把一门心思扑在诗社上,培养出了不少农民诗人,被人称为“诗痴”,终因突发疾病而倒在工作岗位上。继任社长兼主编朱耀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平时既要种地,又要打工,却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诗社的日常工作上,被誉“为耕耘在骚上的老黄牛”。他的事迹曾被评为盐城市年度“十佳新事”,入选“建湖好人”,还被建湖县老年大学聘为诗词班老师。副社长袁干和虽是“半路出家”,却是诗社的“后起之秀”,他的多首诗词作品在全国性诗词大赛中获奖。疫情防控期间,他编写的“疫情防控十劝歌”言简意赅,被“建湖日报”转载。并作为该县防控的宣传材料,被志愿者们传唱。

 

蒹笳诗社组织诗社成员田间诗会

 

谈诗论词


  25年来,建湖县芦沟镇在让高雅的诗词文化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大众文化的同时,更积极进行诗词工作特色创新,注重“以文化人,以诗育人”,让诗章词韵的吟唱走进机关工厂,走进校园村庄,走进千家万户,使其成为“润物细无声” 的文明催化剂。

 

  勠力与时进 健笔播文明
  建湖县芦沟镇的群众性诗词活动,倡导文明,挑战世俗,创作题材广泛,从港澳回归到伟人业绩,从三峡移民到抗震救灾,从神舟飞天到奥运举办,从企业风采到田园风光,从国计民生到风土人情,从凡人新事到见闻感悟,无所不写,无所不吟,情境总是儒雅文明、和谐协调,格调总是激浊扬清、催人奋进。
  随着群众性诗词活动的深入开展,该镇群众一改往日大操大办的习俗,每逢新婚、祝寿、乔迁、入学或亲友谢世,都以赋诗、和词来庆贺和悼念,弃俗从雅,陶冶情操,社会文明化的程度大幅提高。进入新时代以来,诗人们以新农村掠影、招商引资、农村医疗改革、廉政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为题材采写的诗词和刊发的专集,以传统的体裁、先进的内容,主动配合党委政府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积极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弘扬科学发展观、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大力鼓呼,激浊扬清,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协调发展。

 

橱窗里展示的蒹笳诗社诗人创作的诗词作品(视频截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受蒹笳诗社影响,该镇所有村居、单位、学校都有诗词爱好者写诗、吟诗、读诗、赏诗,每逢新婚、祝寿、乔迁、入学,人们都习惯写诗填词进行恭贺,诗词新风逐步替代陈规陋习,诗词已融入群众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民间特色文化项目。现在,他们又用手中的笔,为乡村振兴谱写诗词文化的新篇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