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前后,江苏扬州盐商园林兴起,它除了具有建筑美、陈设巧、求新求异的特点外,还有重文的特色,明代陈继儒在《青莲山房》中曾言:“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文心,反映在盐商园林的多个方面,其中多设藏书、读书的建筑。如雍乾时期扬州盐商代表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其名园小玲珑山馆更是“家多藏书,筑丛书楼贮之”;又如以儒者自居的盐商程晋芳,聚书五六万余卷,筑藏书楼名“桂宦”,文人赵翼、袁枚、蒋士铨等,都曾在园中阅览图书,共论艺文。
可以说,盐商园主的崇文好书,在无形中对扬州园林营造的布局、功用产生了影响,园林中一再出现的与书有关的楼、轩、馆、斋,使得盐商园子显示出另一番精神气度。它们往往设置在园子的幽静处,适合聚气敛神、静心养性,达到潜心攻读的效果。如小玲珑山馆,虽在闹市,却能闹中取静,藏花木深处。后来接手小玲珑山馆的盐商黄至筠筑个园,园中所设丛书楼,亦偏于一隅,远离主景,在园子的东南角上。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扬州盐商园林洋溢着书香文气呢? 扬州盐商极其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希望他们“就儒业”,进仕途。他们不惜重金请名师为儿孙们授业,购书籍教育子弟。黄至筠用重金从安徽聘请有名望的先生来家中教子,同时,他本人对儿子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使得儿子们均有出息。清代黄钧宰的《金壶浪墨》记载了扬州盐商的容园,其侈靡奢华、池台之精为当地诸园之最,园主张氏每日午前开放园子任人观赏。游人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园之中,号为厅事者三十八所,规模各异,夏则冰绡竹簟,冬则锦幕貂帷。书画尊彝,随时更易,饰以宝玉,藏以名香。笔墨无低昂,以名人鉴赏者为贵;古玩无真赝,以价高而缺损者为佳。花史修花,石人叠石,水木清湛,四时皆春。”在这个场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商人融入文人圈子的努力,他所展示的物品和活动,不仅标志了个人兴趣,更表明了对士绅精英阶层生活文化趣味的模仿和认同。 十八世纪前后的扬州园林,是盐商们在不知不觉间创造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范式。不仅在物质上追求精致化、细腻化,而且在精神上追求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的读书、雅集,大都集中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