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十一届江苏书展开幕次日,喧闹与安静的“双重奏”成为展场里的“主旋律”:阅读推广活动中,台下人头挤挤挨挨,人们时而专注谛听、时而悠然心会;8万余种图书连成的浩瀚书海里,一张张凝神阅读的面庞,充满无声的力量;漫步展馆,人们总被精美文创、展览、展演吸引目光……记者端起镜头,移步换景,打开“江苏书展的一天”—— 上午10:00,网红校长唐江澎新书《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首发。当穿着深蓝色西装的唐校长亮相,读者们纷纷冲到台前拍照,表达对这位特殊“爱豆”所提出“四个者”教育观的深深认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在“委员通道”发言中提出,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几句常识性的话语,怎么就火了呢?因为它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叙事,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好的教育’的热切盼望,它引导我们的教育超越短视狭隘的评价体系,它凝聚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共识。”唐校长这段话掷地有声,“我们以怎样的目标来培养人,决定了几十年以后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中国教育必须从‘分的教育’转移到‘人的教育’上来!”台下的人们,陷入了沉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提升阅读力、找到一条“书山之路”?上午10:00,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做客“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台下坐满了闻讯赶来的家长孩子。“阅读力分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三个层次,对应着‘学习力’的三个层次,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因此,培养阅读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然后培养阅读习惯,最后才是提高阅读能力。”聂震宁进而讲述怎么提升阅读力:动口,通过不断诵读,领悟书中的意思;动手,认真做读书笔记,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下读后感想;动心,和作者、和书中角色进行思想情感的共鸣交流,达到美妙阅读境界。 上午11:15,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携新书《运河颂》亮相,这是她第11次来到书展履行和读者的“约定”。苏州中学生谭雨露早已买下一本《运河颂》,小心拆开包装,细细摩挲着书中用俊逸饱满行书字体抄写的古人诗文。这本《运河颂》,是孙晓云今年春节期间在家里“闭关”创作的。“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勾勒出运河风光,“一行二十四楼船,相随过闸如鱼贯”描摹出河运盛景,“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更是大运河脉通南北、促进交流的生动写照……运河文脉生生不息,通过经典文本与传统书法的“联姻”得以传递。 中午12:30,光明日报社资深高级记者郑晋鸣的新书《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笔下的时代楷模》发布。他饱含深情地念着那些闪光的名字: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岛32年,书写忠诚责任和担当;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终于拔除穷根;全国农技专家赵亚夫,尽一生努力帮助农民富起来,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句话在这些时代楷模身上得到了印证。台下专注听讲的人们,眼睛亮晶晶的。 “常州瞿秋白纪念馆里,保存着一张瞿秋白同志使用过的古朴的书桌。今天,当我们凝望着这张书桌,总会想起瞿秋白‘为衔春色上云梢’的高尚革命情操……”下午3时,“弘扬‘三杰’精神 讲好红色故事——常州红色故事宣讲会”上,来自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史剑锋深情讲述瞿秋白的故事。把方志中的红色记忆变成有声故事,邀请青年大学生讲述,让读者用耳朵“读书”,是此次书展的一项创新之举。除了《秋白的书桌》,《愿做惊雷醒世响,一门双烈传绝唱》《跌落的眼镜》《七十载的思念》《投身革命即为家》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的动人故事,在青少年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 漫步江苏书展,满眼皆是风景,时时有所收获。譬如,“邮票上的党史”展览,展陈了一批聚焦具体历史节点的经典邮票,再现毛泽东送长子毛岸英上前线、邓小平伏案工作的珍贵画面。再譬如,由中国昆曲博物馆百花书局与苏州本土咖啡品牌“绯咖啡”携手打造的“昆曲咖啡”,把《牡丹亭》《西厢记》《白蛇传》《琵琶记》等昆曲故事融在一杯咖啡里,最畅销的“在梅边”特饮,杯缘上点缀几片绿叶,暗合《牡丹亭》里的“不在梅边在柳边”。而让咖啡出现在书展上,也是在告诉读者:书展欢迎人们“走进来”“坐下来”,在咖啡香与书香的缭绕中,抚平心灵浮躁,安享阅读的美好。 耗费十余年之功不断打造,江苏书展已经成为和读者的一场“心灵约定”,孜孜培育和读书相关的生活方式,建构起与读者的情感连接,并且突破“展书”局限,成为一种更加广阔的精神生活集合体。江苏书展的这一天,定格未来美好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