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二十三传到阖闾……”沧浪诗社周秦社长创作的《彩鸾归令》,用短短不到五十个字,道出了大运河和苏州历史发展的紧密联系。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文联与姑苏区书法家协会举办集体创作活动,谭以文、潘振元等二十多位老中青书法家们以各自的翰墨风格,用书法之美赋予了这首词以更多的联想与韵味,最后呈现的整幅作品尺寸达到了1.45米高,近6米长,这也是姑苏区书协第一次探索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现场创作。 锦绣江南,苏州尤最。保护区、姑苏区作为古城之“核”,肩负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责任使命,坚持以多种形式的文艺精品创作为着力点,持续做好江南文化挖掘与研究工作,丰富江南文化展示与呈现方式,加快江南文化转化与发展步伐,拓展江南文化传播与推广渠道,努力使保护区、姑苏区成为苏州“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擦亮江南文化名片。 赓续红色血脉,展示好“江南文化”里的精神基因 文化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江南文化,不仅有柔情,更有坚毅,报告文学《犹有花枝俏》就呈现了这样一种底色。作品主人公白丁香为苏州人,曾就读于东吴大学(现在的苏州大学),最后在雨花台牺牲,只有22岁。她的一生颇为传奇,生下来是弃婴,被修女白美丽领养,被捕后完全可以跟随白美丽出国,但她拒绝了,牺牲时还怀有身孕。 该书入选“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诠释了革命先驱爱党爱国的英勇气魄,展示了江南人的忠贞情怀。 《犹有花枝俏——白丁香烈士传》新书首发会 仅今年以来,保护区、姑苏区就完成了话剧《花开乐益》等多项红色文艺精品的创作工作,同时启动了报告文学《家在古城》《城市责任》等创作活动,不仅站在历史的角度,更从保护区、姑苏区的成长史、奋斗史中凝练精神内核,增强江南文化的价值引领。 激发传承活力,连接好“江南文化”里的时代脉动 江南文化不仅需要挖掘,更是需要延续的。报告文学《年轻手艺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从高难的核雕,到闲挂的鸟笼,从高贵的红木,到雅俗共享的刺绣,还有日常的砚台、家用的铜炉、观赏的年画等等……这二十多个手艺行当,不仅存在于老苏州的文化记忆力,也实实在在的存续在三十多位“80后”、“90后”手艺人手里。姑苏区作协主席怀念希望,能让读书之人在年轻人高超手艺、创新思路、精湛作品中看到苏工苏作的传承与创新,更感受到苏州人干事的用心和精心,是从不曾变过的。 《年轻手艺人》的装帧形式新颖 《年轻手艺人》参加第九届江苏书展 把江南文化置于时代背景下,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发文化新活力,以过去的呈现影响现在,类似的作品还有画册《童嬉》,作者李涵以108幅童戏作品和短文还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州儿童游戏和体育健身的真实场景,不仅展示出江南游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各中小学开展各种课外游戏活动拓展了思路。 构筑最优生态,谋划好“江南文化”里的未来远景 走入市场是检验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成果的最好平台,也是扩大江南文化影响的最好舞台。在成功创作沉浸式昆曲演出《浮生六记》的基础上,保护区、姑苏区积极对接影视制作行业,创作文艺精品,服务演艺娱乐领域,为江南文化的传播争取更大影响。目前相声《吴时吴声》实现了每周六晚在大儒巷演出,原创音乐短片《桃花坞》则融入“穿越”等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讲述方式,很好地将姑苏人物、江南风土结合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