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文学走过的百年历程中,名家辈出、经典繁迭的江苏新文学成为激荡其间的雄浑旋律。为全面深度反映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辉煌历程和重大成就,2019年9月,经江苏省委宣传部同意立项,江苏省作协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正式启动《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系统总结江苏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全面展示江苏新文学发展的成绩,科学梳理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学研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助推江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这项工程预计将于2022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盛世修史”底气满满 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韩松林和常务副主任张王飞介绍,2018年8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丁帆等首次提出编写大型《江苏新文学史》的构想,并对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商讨:一百年来,江苏文坛重要作家、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各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期刊、文学社团屡开时代先风,堪称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典型缩影;从可行性上来看,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组织经验丰富、人才资源充沛、前期准备充分,“盛世修史”底气满满。 对既有文化文学资源进行盘点梳理,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之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馆就建在江苏这方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但目前江苏文学馆的建设落后于不少兄弟省市。眼下,该馆已经列入省‘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江苏文学馆建设,需要‘硬件’‘软件’齐头并进,而《江苏新文学史》的编撰及其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就是文学馆‘软件’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全面、科学、系统地展呈江苏新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意义重大。”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说。 《江苏新文学史》由丁帆教授担任主编,遴选省内各高校、研究机构60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其中文学史部分共12编、29卷近700万字,与之相配套的《江苏新文学史史料编》共40卷、1200万字,其工程之浩大,投入之巨大,时间之紧迫,任务之繁重,均属前所未有。 学术层面,编撰省域文学史亦面临不小难度。苏州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王尧认为,如何处理好大文学史与省域文学史的关系,把握好入史标准,阐述好省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以及做好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与被遮蔽作家作品的重新发掘工作,是此次修史面临的主要学术难题。如何避免省域文学史陷入地方文化资源“政绩化”的窠臼?“这就要求学者们始终坚持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既不夸大成绩,也不妄自菲薄。”王尧说。 《江苏新文学史》以范伯群先生定位的1892年韩邦庆的《海上花》为起点,至2019年为讫点,“这个起点既突出了江苏学术史的继承,又突出了江苏俗文学作为新文学一支的脉络所在。我们的新文学史是囊括通俗文学一支的,所以时间划分不是过去单纯以严肃文学为上限起点的,这已经被学术界认可,江苏新文学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突显新文学中的通俗文学在江苏的地域特征。”主编丁帆说。 入史作家作品范围包括出生在江苏且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的作家及其作品,非江苏籍但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的作家作品或曾经在江苏工作、生活且作品以江苏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重要作家作品。编写体例上,《江苏新文学史》采用编+卷+章+节的模式,共分为文学思潮与批评、小说、通俗文学、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戏剧影视、儿童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网络文学、文学报刊等12编。“参与评估论证的专家认为,将江苏新文学史从晚清写起,显示了设计者的历史感——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已在学界形成共识;将电影、网络文学纳入文学史,则彰显了编写者‘厚古不薄今’的胸怀和眼光。”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说。 创新梳理“来时的路” 百年文学发展史脉络纷繁、星光熠熠。在梳理“来时的路”方面,《江苏新文学史》有何亮点? 首先,编写者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在收集大量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以史的眼光,对思潮、现象、社团和作家作品的地位及贡献作出中肯的价值判断,许多作家作品因此第一次入史。小说编主要撰稿人、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介绍,“新四军根据地文学”在过去很少引起关注,此次执笔第二卷的董卉川老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仅仅在上世纪40年代的江苏革命根据地中,就发现70多位几乎被遗忘的作家,他们创作的小说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全面反映了江苏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部分作品还具有深邃的精神向度。“由于这段历史的重新发掘,原本预计两卷规模的晚清至1979年的小说史,经编委会讨论后,专门增加了一卷。”张光芒说。 文学思潮与批评编则首次对江苏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批评进行了系统整理。早期共产党人、江苏籍作家张闻天、恽代英在中国革命文艺初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叶圣陶、刘半农、宗白华、朱自清、俞平伯、叶灵凤等江苏籍作家的领导和参与下,文学研究会、中国新诗社、幻社等团体进行了现实主义、唯美主义、革命文学、纯文学等不同向度的深化,造就了新文学的光辉起点……这些曾深度影响中国新文学史走向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此次得以在“江苏”这枚取景器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彰显。 其次,《江苏新文学史》既充分呈现江苏文学的鲜明特色,又展现了江苏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史发展进程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以小说编为例,我们十分注重提炼作家作品中独特的江苏气质、江苏气派与江苏味道,如张爱玲笔下的南京风土,鲍雨、韩北屏的苏南乡村风景刻画。但我们也深知,作家作品的地方特色与文学史地位并非割裂的,这恰恰是作家获得超越性的前提;地方特色也并非只意味着风土人情,更代表着地方传统文化长久熏陶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气质。这些层面,与作家的现代意识结合交融于主体的审美个性之中,才使江苏作家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质地。”张光芒说。 诗歌编同样精彩地提炼出当代江苏优秀诗人的共同特色。编写者认为,这批诗人拥有一种特殊的地方性,这种地方性及其形成的美学传统是沉思性、内倾化的,诗人们之所以能够在喧嚣年代里实现诗学意义上的飞翔,正在于他们笃定地追求着生活和诗艺的难度,极力避免碎片化、欲望化和消费性书写的褊狭,从而把江苏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江苏新文学史》将电影、电视戏剧、世界华文文学、网络文学等纳入文学史,体现了整合雅俗文学、融通江苏与世界、开放多元的文学史观念,成功构建了江苏新文学百年发展史的网状结构。 深刻启示“向何处去” 《江苏新文学史》落笔之点是2019年,因此得以囊括近年来的众多文学新现象、新趋势、新作品,为考察、评价近年来的江苏文学生态提供了参照视角。 网络文学编代表性地呈现媒介变革所造就的文学新质和江苏网文作家取得的不俗成绩:江苏顶级网文作家的数量位居首位;天下归元、天使奥斯卡、我吃西红柿、骁骑校摘下“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江苏网文作家的地缘性特色为推进类型网文范式的形成和突破,提升网文的思想性、审美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近两年,网络文学介入重大现实的趋向和成绩更加明显。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0年度)有5位江苏网文作家入选,骁骑校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天下归元的《山河盛宴》入选网络小说影响力榜,忘语的《凡人修仙传》、我吃西红柿的《吞噬星空》、任怨的《元龙》入选IP改编影响力榜。姞文的《王谢堂前燕》和童童的《大茶商》入选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即使在玄幻类网文或网游类网文中,江苏作家依然间接地表达着我们的时代。”网络文学编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说。 文学期刊编则注意到,近年来文学期刊在市场化大潮、媒体融合时代中跳出舒适圈,奋力探索新的办刊之路:不同期刊的分工细化,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市场需要和文化建设需要;栏目趋向多样化,作品的主题扩大化,更多文学新人与本土作者的加入,使地方性文学期刊得以彰显本色;更重要的是,文学期刊开始采取多种方式与新媒体结合,提升了传播力,扩大了影响力,优化了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创新了编读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作者与编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方式,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学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江苏新文学史》亦提炼总结珍贵的文学史经验,为江苏文学事业“高处再攀高”提供了可信的路径支撑。诗歌编鲜明提出,一个地方的诗歌土壤不仅依赖于星汉灿烂的诗人群体、广受赞誉的诗歌佳作,还依赖于丰富多元的诗歌活动、诗歌事件所构筑的诗歌文化,譬如《扬子江诗刊》主办的中国新诗论坛、“扬子江诗学奖”“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举办的柔刚诗歌奖,邀请荷兰汉学家柯雷、法国汉学家金丝燕以及国内重要诗人参加的各类诗歌活动、诗歌沙龙等,彰显了江苏诗坛的丰沛活力,孕育了江苏诗歌开拓创新的丰厚土壤。 202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听取了江苏省作协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关于《江苏新文学史》项目情况和编撰工作的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政治标准、政治要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广泛听取各方专家的学术意见,以质量为中心,坚持原创性与权威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系统性与全面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江苏新文学史》项目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同时,做好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人知道《江苏新文学史》,扩大其影响力。 史观公允、史识独特、史料翔实,《江苏新文学史》不仅将为江苏百年新文学留下一部可读、可信、可用的学术精品,也必将推动江苏新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发展,并为中国百年文学史的构建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