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南京 @南京,文学之都国际朋友圈正在群聊

@南京,文学之都国际朋友圈正在群聊

2021-11-23|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592| 评论: 0|原作者: 王凡 姜斯佳|来自: 现代快报

摘要: 自南京两年前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投向了南京这座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城市。金秋时节,“2021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如约而至。“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是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常态化项目,始于20 ...
  自南京两年前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投向了南京这座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城市。金秋时节,“2021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如约而至。“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是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常态化项目,始于2018年。受疫情影响,去年大部分文学之都城市都暂停了驻地计划的开展,而南京独具创意地通过网络,在线上举办了“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反响热烈。


  今年是南京连续第三年面向全球发布“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11月15日、16日,6 位来自世界文学之都的国际文学家与南京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媒体人、大学生展开线上对话,全方位感知文都南京的生命脉动。

  
  参加“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这场跨国界的“群聊”,来自各个世界文学之都的“群友”们会聊些什么?
  来自巴基斯坦文学之都拉合尔的女作家伊什拉特·沙欣选择了从日常生活切入来了解南京。她希望马青从媒体人的视角来讲述她眼中的南京。
  马青满含感情地细数了南京的“山水城林”:爬山是南京人钟爱的休闲活动,除了城市地标紫金山,梅花山一年四季也是美不胜收,因为家住在城东,她一年会去十余次;南京人气最高的玄武湖,免费向市民开放;南京的街道旁,整齐排列着夏天遮阴、春秋飞絮恼人的法桐树,让市民们又爱又恨。她们的聊天还涉及个体记忆的细节,譬如一张老照片,一段骑车上坡摔跤的经历……聊天末尾,伊什拉特感叹:“今天的经历非常奇妙,虽然只是通过互联网交谈,但我透过您的眼睛,看到了这个城市。”
  美食也是外国作家们感兴趣的话题。波兰作家伊莎贝拉·卡鲁塔来过中国很多次,热爱中国美食。与她对话的中国作家余斌也是一位美食家,他的《南京味道》和伊莎贝拉的《好想去旅行》中都写到了中国传统美食小笼包和狮子头。为了一解伊莎贝拉的好奇,余斌详细讲解了灌汤小笼包的做法,以及南京狮子头的独特之处。
  当然,他们也聊到文学。翻译家黄荭与伊莎贝拉聊天时谈到,中国对波兰文学很感兴趣,对一些波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非常关注。中国翻译了辛波斯卡的全集,米沃什的诗集,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国内也译介了十部以上,还有莱姆的《索拉里斯星》。在她的书架上,就有好几部波兰作家的作品。
  伊拉克艺术家阿扎尔·纳蒙与中国青年作家大头马的创作都带有几分先锋色彩。阿扎尔以大头马的《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为引子,谈到了他思考多年的疑问:作家应该用大众的语言写作,以方便普通读者理解作品,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写作,以提升大众的品位和认知?大头马认为,文学源于大众又脱离大众,这种“脱离”并不是负面的。例如一首严肃的诗歌会影响到一个流行乐手,这个乐手可能会把它创作成一个流行歌曲,而大众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和诗歌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个时候文学已经不知不觉影响到他了。
  在之后与大学生代表杨亦彬的交流中,阿扎尔分享了他的创作态度:艺术家就是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改变自身。

  
  参加“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的对谈双方,虽然文化背景各异,但也有某些“交集”之处,面对某些社会议题时,他们擦出了火花。
  来自英国文学之都爱丁堡的作家艾莉·兹拉塔尔和中国青年作家朱婧同样关心当代女性的生存状况。艾莉一直关注当代女性因身材焦虑导致的厌食症和身心不健康的危机,她用油画和文字的形式展现了这一困境,创作了《一个身体,我的身体,没有身体》,试图引起社会关注,并用作品获奖所得,帮助该群体走出困境。朱婧则分享了自己身为女作家的创作理念,她秉信创作要基于个体经验,对内心诚实,如果作品本身传递的声音是坚定而清晰的,一个女性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女性视角,无需做更多符号化的阐释。艾莉表示,朱婧的写作理念给她很深的启发。她说自己由于主观意识较强,观点犀利,有时会造成误解,形成隔阂。朱婧温和而坚定的风格,可以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朱婧也表达了对艾莉的钦佩,称赞她知行合一、勇于实践。
  在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高薪对话时,同在大学任教的艾莉关心的是教学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高薪坦言,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非常多的渠道获取信息。想要在课堂上吸引并引导学生,无疑是很有挑战的,不能仅仅照本宣科,需要老师打通所教课程的“任督二脉”,用幽默感和感染力去带动课堂。
  来自美国的亚丽珊德拉·鲍策与宋世明同样身兼编剧和作家双重身份。两人讨论了中美两国编剧的境遇,交流了身为编剧的一些困扰与经验。亚丽珊德拉对中国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非常感兴趣,宋世明将《人民的名义》比作中国版的《纸牌屋》:“《人民的名义》是我的老师周梅森写的,周先生花了十年时间写出了这样一部佳作。”
  亚丽珊德拉的创作近年尤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与她对话的作家余一鸣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书已有38年,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和教育经验:“我所教的高中生们正处在一个敏感的阶段,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我尝试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周遭的一切,如何看待自己。基于这些观察和思考,我写出了十部校园题材中篇小说。另一方面,我在课堂上也会分享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还会面向中学生开设创意写作的课程,我要教给他们的是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在世界多元化趋势的背景下,尽管“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以文学为名,但其内核早已超越文学,所有对话都在跨文化交流的场域进行。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文化的“包容性”被中外作家所共同感受着。文学评论家韩松刚是山东人,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我身边很多朋友都不是南京人,比如毕飞宇是兴化人,苏童是苏州人。南京作家圈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带着自身成长的地方印记,来南京后,这里的文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作家的改变是能够感觉到的。南京很多作家都很擅长书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交谈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普通人的关注。这是南京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形容,南京文化的包容像缓冲带,一定程度上成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之间的纽带,让人们感受不到这种冲突。
  与韩松刚对话的巴基斯坦作家伊什拉特在了解南京后,生出了“城市就像一本书,每次翻开都有新的发现”的感慨。她在自己的作品《我的童年》中谈到了“作家的迁移”,韩松刚认为,这是当代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一个话题,也符合文学之都包容、流动的特质。
  与德国海德堡诗人沙法克·萨利奇切克交流时,诗人李黎分享道:“一定要让自己处在一个写作的氛围之中。当代南京的文学界齐聚了50年代到00年代的作家,我坚决不会离开南京的理由,就是因为南京是中国文学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之一,有各种风格的作家随时交流,这比起自己独自较劲会轻松很多。”尤具特色优势的是,南京正通过文学这个桥梁,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活生生的人串联起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比去不同的地方更有意义。”李黎说,这是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
  作家余斌认为,跨文化交流常常着眼于不经意的最日常的部分。譬如,他与波兰作家伊莎贝拉交流美食时,随口感慨了一句“喝红茶暖胃”,伊莎贝拉马上发问:中国的文化中是不是有健康和饮食的相关联教育?“他们特别容易觉察到这些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不再有疑问的生活内容,这恰恰也是跨文化交流中最有趣的部分。”
  与诗人孙冬对话的德国海德堡诗人沙法克是90后,但孙冬并不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代沟。“他的诗歌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对人怎么突破自己的主体界限来拥抱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些理念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我自己的诗歌有相通的地方。”孙冬向他介绍了《西游记》,她希望会在对方心中留下一个小铃铛,“当他再看到《西游记》相关的东西,脑中的铃铛就会响起来了(英语俚语ring the bell,指“引起共鸣,使人想起某事”)。
  在翻译家黄荭看来,这样的跨文化交流还具有“他山之石”的意义。“有时候我们可能自以为好像很了解自己,但是你要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么的了解自己。所以不管是文学,还是你对历史或者日常生活的一个理解,往往都是通过他者或者跟他者的接触,你才会回溯自身。”黄荭说,她很享受在跨文化交流中担任“摆渡人”的角色,“虽然我们是不一样的水滴,但是我们都同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让世界听到更多“南京好声音”
  著名作家叶兆言谈到“文学之都的价值”时坦言,欢迎外国作家到南京来体验是一个发挥其价值的好办法,“不一定非要隆重,要实在,要货真价实,要让外国作家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南京,要让外国作家感受到南京这个城市的文学热情。”“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正是这样一个“实在之举”。
  据南京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文学之都促进中心主任袁爽介绍,“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是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常态化项目,始于2018年。去年受全球疫情影响,世界文学之都网络常态化交流项目特别是驻地计划几乎全部延期或取消,当时南京率先选择尝试线上“云驻地”模式,汇集各高校、图书馆、书店、阅读组织和南京作家群,在整合出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介绍以及文学活动现场等文字或视频资料后,设置“face to face(面对面)”环节,每位国际作家可以自由选择两位生活在南京的作家、市民进行线上对谈,满足他们对于城市认知的需求。


  2021年的驻地计划延续了“云驻地”模式,活动消息全球发布以来,南京共收到来自十余座世界文学之都推荐的40余位国际作家的申请材料。在评估报名作家的当地影响力、国际知名度、获奖经历、是否有国际知名文学家推荐函等条件基础上,今年优先考虑到首次参与报名的国别及城市,也是为了扩大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国际“朋友圈”,让更多的国际城市听到“南京好故事”。
  袁爽介绍,今年遴选出的6位作家都非常优秀,他们中有的作品受到新西兰首相推荐,有的获得美国国家文学艺术基金资助,有的荣获英国“戴安娜”奖。“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够进一步加深各个世界文学之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推动不同文化的资源融合共享;同时为南京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搭建国际舞台,拓展视野,积累经验。对南京读者亦是难得的思想和精神盛宴,因为我们看到了驻地作家不同文化角度认知下的南京,这也是每年驻地作家成果发布最让人期待的原因之一。”袁爽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驻地项目得到了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的关注和效仿,在今年九月世界文学之都网络年会上,南京作为“成功创新案例”作了分享。文学之都墨尔本今年发起项目时特意@南京,提到他们的方案是受到了南京的启发。去年参加过南京驻地计划的俄罗斯作家也在当地重要国际文学论坛分享她的亲身感受,并邀请南京参加论坛并作线上的经验分享。(赵思帆和刘川对此文亦有贡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