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梅李镇海城村江畔田边有一户农家小院引来远近市民纷纷前来打卡,心目中的“乡野书屋”,也是诗和远方。 梦起:百年小院有书缘 白墙黑瓦,银杏芭蕉,篱笆菜园,敞开的院门上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寻一方小院”。 这户小院已经传到第8代,院子里的那棵大树,已经过了百岁,树冠远远地超过了屋顶,书房就在树下。树是银杏,书有智慧,因此取名“杏慧书房”。 书房的主人是母女俩,妈妈吴桂英没有读完小学就开始工作,没想到自己的人生还会与书本不期而遇。“我文化低,以前一拿起书就打瞌睡。前几年一次骨折住院,因为没法动,无聊拿起了书本,越看越有意思。” 3年前的一天,吴桂英在志愿服务的时候,又巧遇了市里环城路上的虞阅书房。“突然一下子像着了魔,也想做一个这样的书房。”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只有上大学的女儿陆淑瑜举双手支持。 “我以前就很喜欢参加各种读书和做手工的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只有城里才有,很不方便,所以我很支持妈妈。”刚刚毕业的陆淑瑜是妥妥的文艺青年,也梦想着有这样的一方空间。 于是,母女俩力排众议,说干就干。 筑梦:仓库变身图书馆 她们家原来有过一个服装车间,做书房正好。两人对闲置的那个仓库进行改造——搬走机器,敲大窗户,让更多的光线照进来,接着添置书架、吧台、沙发、桌椅…… 母女俩还去常熟周边各个好看的书屋参观学习,开始筹建“杏慧书房”。 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发现,这么大的书屋的书籍需求量非常大,光靠自己很难填满,于是求助梅李镇,在各方帮助下,最终这里成了镇图书馆的流通点,每个月有500册图书在此流动。一些爱心人士、志愿者了解情况后,有的送来了书本,有的送来了挂画。 终于,杏慧书房于2019年落成了。推开书房的门,书架连着书架,有4000余册书籍可供阅读。推开书房的窗,放眼望去是田野和树林。书房成了母女俩最惬意的空间,母女俩一有空就看书,吴桂英喜欢看励志哲学类的书,陆淑瑜看文学历史类的,各取所需。 书房从建成第一天起,就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吴桂英说,如今周末的时候,时不时有大人带着孩子造访,也有附近的老人闻讯找上门来。“有个爱看书的老人第一次上门,还问我们,收钱吗?听到不收钱,老人就安心地坐下来了。” 圆梦:小书屋引领新潮流 田野边,书房和小院相得益彰。院里有个凉棚,棚顶上铺着茅草,棚檐下挂着一串串鲜红的柿饼,曝晒着吃不掉的绿豆。几只小猫一会儿跑到东,一会儿跑到西。院子再往外,有一块果园、一块菜园。 杏慧书房没有止步于“借书看书”的功能。和村、镇、社团合作,这里多次举办户外研学活动,围绕传统节日、季节时令,开展种植、采摘、收获等亲子体验活动;他们也招募志愿者开展读书、绘画、手工、音乐等公益分享课堂,为附近的孩子提供兴趣课程。 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它是“野趣”的农家书屋,而对于城外的孩子来说,它是家门口的“文化加油站”。 “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自主地研究植物、小动物,他们如果想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种类、小动物的习性,便会自然而然地翻阅起书籍查阅了。” 上个月书房举办了做桂花蜜的活动,就有20对城里的妈妈和孩子蜂拥来到了小院,大家采了桂花、做了糖桂花、挖地瓜、一起野餐,玩得不亦乐乎。 虽然刚刚起步,杏慧书房已经成为海城村的新风景。梅李镇妇联主席、宣传统战科科长顾兰君说,这间乡野里的书屋,不仅让村里孩子有了好去处,这种文化氛围也不断影响着村里的精神风貌,让村民在寓教于乐中体味到阅读更层次的含义。 小小的书屋如今正悄悄地影响着美丽乡村的新生活,引领着乡村阅读的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