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市梅李镇吴义纲家中,9000余册的藏书摆满了书架,浩如烟海,俨然已是一个“黄金书屋”。 吴义纲成长于书香家庭,父亲喜欢收藏连环画,二十多年间,陆续购藏近千册。兄长热衷文学创作,至今不缀,兄长的藏书也有两千余册。家中丰富的藏书是他童年、青少年时代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在耳濡目染下,吴义纲也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读书藏书之路。 节衣缩食,淘尽天下好书 大学时代,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打开了吴义纲知识的眼界,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藏书之路。当时,他与同宿舍的两位书友经常在课余时走遍虞城的大小书店,尽享淘书之乐。见到各自喜爱的书籍,只要囊中允许就毫不犹豫尽数买下。他们拥书而归,归而细读,读后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尽享切磋之乐。 淘书过程中,唯一遗憾的是当时囊中不丰,常常遗珠。父母是工薪阶层,收入微薄,每月供他100元生活费,而他常常要花70至80元买书。为了多买一些心爱的书,他只能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那时他每餐只吃一个菜,五角钱的麻辣豆腐或一元的油面筋嵌肉经常是他的首选菜肴,炒菜则基本不吃。记得一次为了买一套两册的《梁啓超文选》,他竟一连吃了十多天的白饭。在外人看来,他生活得过于清苦,然而在他心中,却丝毫不觉其苦,有书陪伴,他只觉其乐。三年的大学生涯,他收藏了近五百册书籍,藏书可谓初具规模。 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教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买书就更勤更多了。每逢休息日,他必定会去新华书店或是私家书店淘书,每去必满心欢喜地捆载以归。有时也会心血来潮,赶到苏州的新华书店和古旧书店买书。外出旅游时,书店也是他必去的地方。北京、上海、杭州、临安、青岛、厦门、庐山的牯岭、台北等地的书店都曾留下了他的足印。经过20多年的积累,吴义纲的藏书已有9000余册。 笃学不倦,尽享读书之乐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吴义纲常以此名言自警,二十几年来,他几乎未曾一日废书,即使工作繁忙,也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读书两小时或读书二十页。 所读之书,常以古今中外的经典好书为依归。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广览兼收,其中最爱读林语堂和余英时。林语堂先生引领他进入了文学的大门,《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等至今依然喜爱。而余英时先生则引导他进入了史学的大门。一本《钱穆与中国文化》让吴义纲深深地被余先生渊博的学识、广阔的学术视野、绵密清通的考证文字所折服。之后,他尽量搜读余先生的文字,凡是余氏的书,无论是大陆版,还是港台版,他是所见必收,所收必读,直到今天。当然,他喜爱的书籍,心仪的作者,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 二十几年来,他不仅坚持读书,还坚持做读书笔记,开始批注于书籍的空白处,或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则一并录入电脑之中。所做笔记已有几百万字。 春风化雨,馥郁书香常伴 吴义纲的妻子和儿子长期置身于满室皆书的环境中,如沐春风,成了他买书藏书的坚定支持者,两人也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妻子喜读小说、散文和传记,儿子从读初中开始,爱读政治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遇上休息日,一家三口在阳台午后的阳光中,各捧一卷,优哉游哉,或凝神细读,或高谈阔论,真不知时光之将逝。读书早已成为他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作为语文老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他也经常会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经典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不少学生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爱上读书。每每毕业临别之际,他总会精心挑选一些书籍,作为毕业礼物赠送给学生们,他相信,经常读书会让人受益终身。想来,这既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也是临别之际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二十几年默默无闻的藏书读书,虽不期获得名声,但就像一个人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终会有所收获。吴义纲的藏书事迹逐渐被知晓,不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获得常熟市个人藏书“十佳”、“苏州市藏书之星”荣誉称号,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江苏省最美家庭”“江苏省书香家庭”“常熟市农民藏书家庭”“常熟市最美市民书房”。这些荣誉将更加坚定吴义纲藏书读书的信念,不断充盈着他的“精神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