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是一个传统手工业大国,我们上万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在造物中不断精益求精和创造精致的历史,也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在这部史诗里,有着许多动人的工匠故事。溯源并讲好这些故事,是当今学者的使命之一。令人欣喜的是,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好物有匠心》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匠故事”的好书。 《好物有匠心》立体封设计图 《好物有匠心》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十五位工匠,分别以讲故事的形式、以朴素的语言讲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劳作与创造,揭示中国古代工匠的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在科技高速发展、造物不断扩张的今天,人们发现很多行业不仅需要赶进度,更需要沉下心来思考,需要“慢工细活”的工匠态度、“兢兢业业”的工匠情怀和“精工精致”的工匠精神。这也许是这个时代人们呼唤工匠精神的理由,或者说是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但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也许,《好物有匠心》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上,工匠精神不仅是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基本态度,也是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品质和审美要求的提高而越加重视的关键所在。我曾在《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一文认为:“历史能够证明过去,但不能证明现在和未来,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重提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发展经济,相反会拖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中国质造’,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都需要把‘工匠精神’作为所有工作者的内在素质。世界一流的产品,无论是手工制品还是大工业产品,毫无例外都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精神的产物和结晶。当然,工匠精神不唯独‘工匠’所有,它应是人类一种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所积累的一种历史的、求实的、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基本精神和保证。”也就是说,今天重提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视角看,《好物有匠心》的出版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对于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 《好物有匠心》内页 本书在展示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还揭示了中国古代工匠文明的世界性传播与影响。如讲蔡伦纸的全球传播,讲奚仲发明车轮的全球意义,讲唐英与中国陶瓷的全球消费,讲黄成《髹饰录》的东亚迁徙……这些中国工匠用手创造了技术、艺术和文化,用心谱写了中国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技术和工匠精神通过丝绸之路被传播至海外,它们或已成为全球文明发展的基本粒子,成为对全球文明贡献的中国力量。这些“中外文明互鉴的故事”是《好物有匠心》的书写魅力所在,也能见出作者对中国工匠文明全球性展开的深入理解与精准把握。实际上,要对每一位工匠的全球影响作简要的评述是不容易的,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对中国工匠的技术或技术物在全球的传播及其影响的研究是需要支配一定材料与具备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好物有匠心》把中国工匠文化上升到中国工匠文明的高度,易懂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好物有匠心》在叙述时还有一条“故事暗线”,即在讲故事中暗含了讲中国工匠精神史。在选择每个朝代工匠时,作者很是用心,如在夏朝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车神奚仲,奚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工正精神”,这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源头;在秦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笔神蒙恬,蒙恬正是中国工匠精神中“司空精神”的代表;在汉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蔡伦,蔡伦正是中国工匠中“少府精神”的杰出人物;在唐宋时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杨慧之和毕昇,他们正是中华工匠精神中“工部精神”的代表;至明清时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蒯祥、陆子冈、陈曼生、唐英等,他们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杰出典范。因此,《好物有匠心》一书,借助故事表达而梳理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又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简史。 简言之,这是一部“讲中国故事”的中国好书,是一部讲中国工匠“小技术”见“大文明”的通俗读本,也是一部讲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简史的好书。《好物有匠心》值得推荐读者去阅读,去领悟中华工匠精神的魅力,去了解中华工匠文明的世界影响。 文章作者简介:李砚祖,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设计历史及理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工艺美术概论》《艺术设计概论》《装饰之道》《创造精致》《造物之美》等十余部专著,主编有《艺术与科学》《陶瓷研究》《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等多部丛刊、译丛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