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12月4日,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论坛和展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东南大学联合主办,多家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出席了活动。 鼓励下一代参与文遗保护,加强高校合作 作为“第九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组成部分,活动聚焦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围绕城市、街区、建筑不同层面开展跨地域讨论,通过展示亚太地区国家、中国及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案例,探讨更加符合亚洲文明特质、历史过程和城乡文脉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致力于未来可持续名城及遗产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部主任杨碧幸表示,“为了鼓励下一代更多地参与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依靠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的各类伙伴,特别是高校伙伴密切合作。”她充分肯定了教科文组织与南京在城市遗产保护方面开展的合作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东南大学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期待通过更广泛而密切的创新努力,持续推动亚太地区历史城市以及城乡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介绍,今年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五年(2021-2025年)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评审与推广工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变革性文化遗产保护。“东南大学将继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努力发挥专业优势,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修复城市街区,关注建筑-街巷-人 聚焦城市层面的保护,形成整体保护观念,是当下城市保护的新趋势,也将更有利于城市更新,增强城市活力。 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表示,此次展示的案例并非单体建筑,而是“一片”建筑群,比如南京城墙、历史街区等。“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形成整体的遗产保护,要尽量保存周边整体风貌,这是保护的新趋势。”他希望通过有影响力的、保护得比较好的案例,提供方法和路径,相互交流促进合作。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吕晓宁表示,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力求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随着城市从高速发展期进入了增量发展和存量改造并重阶段,城市保护工作面临新问题。‘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工作方法一直在坚持和使用着。80年代的保护更注重‘抢救’,90年代则以规划为主,现如今强调‘活化利用’。” 广纳全球智慧,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活动现场,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奇、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为南京市与东南大学共建项目“亚洲遗产档案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揭牌。 现场还举行了首届“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颁奖仪式。选取了两处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大校场机场暸望塔和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以打造“世界文学之都”分布式文学空间为目标,对优秀方案付诸实施建设和长效运营,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搭建政府、企业、设计师、市民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发挥多元主体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