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苏州园林,粉墙上一方方书条石和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不时令人驻足;漫步在寻常巷陌,百姓家门口张贴的大红春联和“福”字已经洋溢出浓浓的过年氛围……在这座城市里,书法如同江南的温润气息,沁人心田,润物无声。历经近三千年文化洗礼,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吴门无疑是一个独具代表性的案例。无论是明代中叶兴起的引领书坛、影响深远的“吴门书派”,还是今天的“吴门书道”,其骨子里都蕴含着精致典雅、多元包容的特质,和这座城市“崇文融和”的精神一脉相承。 翻开厚厚的《致远:苏州书法四十年(1980—2020)》文献集,一行行文字、一帧帧旧照,不禁勾起了苏州人关于书法的温暖回忆。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老一辈书家蒋吟秋、祝嘉、费新我、张寒月、蔡谨士等筹建“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组”,到1980 年代“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相继成立,再到2008年苏州成为首批被命名授牌的“中国书法名城”,在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的发展历程中,吴门书法坚持自身发展特色,风雅未减、初心不改,守文持正、行稳致远。 出人才——吴风流美 在桃花坞皋桥旁吴门书道馆的展厅墙上,一幅苏州书法发展长卷徐徐展开,从西晋陆机到唐代张旭、孙过庭,直至明代中叶,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等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应运而生,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根植传统、崇文尚古的理念和精致典雅、清新俊逸的书风绵延至今,影响深远。此后的数百年间,苏州书法始终处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前沿阵地。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苏州书坛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书法组织的成立完善,“吴门书派”在传承中出新。已故书家中,蒋吟秋、祝嘉、费新我、钱太初、张寒月、瓦翁、沙曼翁、宋季丁、马士达等,都在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时至今日,苏州书法始终坚持以学术引领创作,积极引导吴门书家坚持艺术理想,夯实治学根底,提升文学素养;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采取讲座培训、名家带徒、展览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实、调整青年骨干书家的知识体系,提高创作能力;尊重个性,兼容并包,努力营造宽松、纯净的书法文化生态环境;倡导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求真创新,在经典的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经过老中青几代人的努力,吴门书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吴门书家在全国展、兰亭奖等诸多重要展赛中频频崭露头角,涌现出以言恭达、华人德、陆家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文兼备、传统功底深厚而又个性鲜明的优秀书家。 出作品——广大精微 何为吴门书道?金学智在《试说吴门书道》一文中引明季苏州文士张凤翼《文博士诗集序》中的话:“有同声相和之美,无文人相轻之嫌”,认为彼时吴门书艺活动是“一种和谐充实、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吴门书派中体现出了孔子所说的文艺“可以群”的凝聚力。吴门书风历来追求与时俱进、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创作思想为其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传承拓展、百花齐放一直是吴门书道所追求的书法发展格局。 吴门书法人脚步行走在火热的大地上,笔墨挥洒在人民生活中,“挥写小康”“新歌墨韵颂中华”,同时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追求。“得意之作”书法展是苏州市书协独立倡导的创意性品牌活动,独特的展览模式旨在进一步引导中青年书家加强对当代书法展览文化的学术思考,引导书法后学放开视野,立定脚跟,少跟风,多思考;少浮躁,多探索;轻名利,重学养;倡导对书家主体精神的高扬、创作与学术的融会贯通;并生发出“襟怀如此:当代中青年书家十人学术提名展”,对于提升书法活动的学术品位,坚定当代书法人的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致广大而尽精微,在追求笔墨随时代的宏旨的同时,吴门书道已形成“五重”鲜明特质:重基础、重传承、重学养、重品格、重个性,显露出对“精微”二字的寻味与追慕。“精”字,在苏州的文化观念中根深蒂固,从饮食服饰到行为处事,无处不精,书法作品的“精”亦是理所当然;“微”则表现在细微之处观大千世界,在作品内涵、笔墨语言、章法形制、展陈设计、氛围营造、文房器用等方面都讲求精研覃思。“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都诠释着苏州作为江南文化中心城市的悠长吴韵。 出品牌——创意独标 吴门先辈沙曼翁说:“书法是作者气质、学问、思想、感情、志向和人品等一切内在因素的总的反映”,这是对当代书法家的忠告与提醒。自2008年起,苏州携手中国书协和江苏省文联接连举办了六届“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该讲坛以高端开放性的学术交流,探索高层次书法学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高端的学术追求、开放的学术视野、自由的研讨气氛,以及“资助部分青年学子旁听”的举措赢得了海内外书学界与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书法教育关乎书法艺术的传承,书法新人的培养,也关乎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城市品位的提升。2012年,苏州市书协为进一步落实书法教育推广与普及工作,启动了书法教育“千百工程”,即面向社会义务培养1000名书法爱好者,面向苏州市区学校义务培养100名合格的书法师资。经过六年两轮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作为“千百工程”的延续和提升,2019年起,“吴门书道菁英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华人德、陆家衡、潘振元、葛鸿桢、王歌之、张士东、包尉冬和张锡庚8位当今苏州书坛资深名家收徒传道,不仅传授技艺和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把学术思想、把对文艺的信仰、职业操守、道德修养和艺术情怀传递下去,让文艺事业青蓝相继。 除了对本地实施的系列书法教育举措,苏州市书协发挥书法强市的作用,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实施“翰墨薪传——牵手西部”工程,相继举办了“牵手西部”书法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班和国家艺术基金:苏州“牵手西部”书法人才研修班,在极具苏州特色的名家启迪、字体探源、书道巡礼、吴音清雅、古风遗韵、书家修养及创作门径等课程板块中,全面提升学员的书法综合修养,让东部地区书法艺术底蕴和文化资源惠泽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全面推广和培养西部书法艺术人才。 出思路——澄怀观道 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其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组织模式的社团化与专业化。书协组织如何在引领当代书法创作发展与时代转换的历史环境中,担当起学术引领与品格缔造重任,关乎其专业性与人民性团体的职能。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审视书协组织在专业性艺术功能的认识定位与创作导向时,不难发现“重笔墨形式,轻精神内涵”“重展览创作,轻学术引领”“重普及推广,轻品位提升”等时弊。 举办一系列有创意、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坚持自身发展特色,走出一条富有时代特色的苏州书法之路,离不开宏阔的视野和格局。苏州书法活动中体现出的情怀、信仰、担当的背后,正是认识、观念、思想。坚持正确的艺术方向,以学术性的坚守来彰显其专业性的精神指领是苏州书法人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方略。守文持正: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专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精神指领:坚持严谨的专业标准,处理好创作评审与艺术导向的关系;行稳致远:坚持精雅的内涵建设,处理好当代发展与文化承传的关系,为“天下法书归吾吴”的大吴胜壤培一方净土、引一注清泉。 2012年,吴门书道赴法国友城格勒诺布尔交流场景 2012年,吴门书道赴法国友城格勒诺布尔交流场景 出制度——江海扬华 在苏州娄门有一块旧匾“江海扬华”。思想、实践形成制度,既是约束,更可传播。 每年的7月-9月,苏州市书协都会在吴门书道馆“承启堂”下的古代吴门书法先贤雕像前举办“礼敬先贤”新会员入会仪式暨教育活动,让广大中青年书法家和新会员缅怀先贤,崇仰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重温和回顾苏州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怀揣着自豪、责任、梦想与担当,新会员们循着先贤的足印步入吴门书道的堂奥:向先贤敬献鲜花,聆听老书家训勉,举行集体宣誓仪式。并通过举办《翰墨薪传在苏州》专题书法讲座、吴地书法研学活动、新会员临作展等入会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一套具有仪式感和向心力的制度。 苏州书法教育研学联盟成立于2018年,联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宗旨,围绕书法研学主题,共同探讨在教育、教学、课程、活动、学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性特色教育品牌。三年多来,联盟围绕“体验古韵今风”“拓展研学阵地”等主题进行实地考察、采风体验和研学交流。从吴地访碑研学到云上文化浸濡,从传统书斋坐而论道到互联网+书法热潮,从师生口传心授到智慧课堂远程教育,关于新时代背景下书法研学苏州模式的探索正为这一充满活力的事业寻求可供参考的路径与规范,提供可推广、借鉴的范式。 此外,吴门书道海内外系列巡展、已故苏州书法名家专题展、“写好中国字”系列公益书法讲座等品牌活动都是苏州书法的一次次华丽呈现,为不同城市、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带去精致典雅的翰墨吴韵,这些可持续、制度化的传播与发展方式,扩大了苏州书法的文化影响力,也满足了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出情怀——瑶华境界 情怀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态度和胸怀。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居沧浪亭时建梅亭,取名“瑶华境界”,以示如梅花不屈不畏、暗香无踪的情怀。 除技法之外,更重养性、灵悟之道,将书法艺术理解为一种陶冶性情的手段,以此幽寻、体味人生意义,是吴门书法自古而今的追求与特征。正因了这份情怀,吴门道中才有了清新而隽永的风景。“百岁开心果瓦翁”“情定金石归之春”“书苑园丁李鹤云”“书坛保尔张锡庚”“除蠹啄木沈惠钧”“金石四代宋氏传”……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书人形象,一段段真切动人的书坛故事,一款款温暖诚挚的书林情怀交织鼓荡,谱写出了“胸无一点尘”的苏州书法时代乐章。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苏州书法人将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文代会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艺双馨的引领方向,坚定信仰操守,赓续、弘扬吴门书道及先贤精神,在党的建设、行业建设、精品创作、学术品位、人才队伍建设、传播交流、非遗传承保护、吴门书道馆建设等方面笃行不怠,努力开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新境界。 (朱树民、赵锟、何鹏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