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江苏出品、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和爱奇艺首轮播出圆满收官。开播以来,该剧以突破代际的文化热度和现象级的广泛好评,为新时代江苏文艺发展图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月2日,由省文联主办、省评协承办的电视长剧《人世间》研讨会在宁举办,省文艺评论界多位专家深入剖析和探讨这部“平民史诗”的艺术品格与成功创作经验。 平民史诗,善良光芒熠熠生辉 电视剧《人世间》用一个家庭来体现整个中国社会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被称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会上,专家对于这部剧的“平民史诗”的杰出艺术品格予以深入分析。 研讨会上,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用“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平民史诗”来形容电视剧《人世间》。为什么《人世间》会打动几代人?刘旭东说,观看此剧,不同代际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情,因为这部剧的价值观既扎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合。“平民史诗”除了体现在剧中50年家国情感的细致描摹上,更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这就是“诗性”的体现。“史诗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标志性精神,而《人世间》蕴含的优秀精神,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滋养是很有作用的。”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称赞说,电视剧《人世间》把最广大的普通人生活纳入美学的范畴,彰显了日常美学的魔力,几乎所有观众都被这部“好人文学”的烟火气与微光精神而深深打动。周安华教授尤其赞赏这部剧体现出的关于苦难的态度,认为它一举击溃了当前社会有些人信奉的追捧成功、蔑视平凡的庸俗人生观,实现了当代中国生活哲学的一次关键性扭转。剧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十分鲜活,尤其是周秉昆,作为这部剧里着墨最多的人物,他的血脉中洋溢着的真挚之美、忠诚之美、平和之美、宽厚之美、仁爱之美等,激活了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要素,这是我们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洗礼。 “这就是以老百姓为主体的电视剧。”文艺评论家张永祎分析该剧人物角色塑造时说,电视剧《人世间》就是以东北吉春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为主线,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有100多个,80%以上的人物都是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命定平凡却心怀热望,与时代同行,随社会变迁。人世间的所有的失落、彷徨、焦虑以及无奈,包括父母离去、痛失爱子、牢狱之灾、重病缠身、生活无着等等,他们都遭遇和体会过,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身上的那种善良的光芒才会越发毫不掩饰地熠熠生辉。 可感可敬,从“名著”到“名剧”成功转型 作为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堪称是一次从文学到影视转换的成功范本。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主席汪政认为,这次《人世间》的成功改编,对文学和电视剧如何结合起来、推动当代文艺创作有着很好的启发。电视剧《人世间》作为一部“国民剧”,体现了“越是广谱的内容,越是要有更高层面的精神来统领,否则不会受到全国民的价值情感认同”。汪政表示,电视剧《人世间》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对于如何处理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的关系,年代剧如何处理好“年份感”和当下闪光点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它的成功,也为当前其他文艺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将原书中的“文学意象”转换成“屏幕意象”,必须使形象在可感的时空中流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国芳说,“李路导演称自己很注重细节。的确,他在剧中用了大量具有年代感的场景细节填充故事。绿皮火车前亲人告别的场景、春节的习俗、包饺子、冻饺子的场景、商场用送夹子交费的景象,秉昆和兄弟们去抢肉、困境中的郑娟带着盲眼弟弟糊盒子等等,生动的画面的确能抵上千言万语。” 沈国芳注意到,洗脸盆、泥炉、拨盘老电话、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缸、秉昆那件由五颜六色毛线“接”成的毛裤等,这些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用品既是中国北方生活的内容,也具象化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比用画外音交代年代更可感。 “《人世间》的表达技巧高明之处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以小见大’。”省文联艺术部主任付少武分析说,这部剧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以小人物周秉昆、郑娟等人的命运沉浮象征着见证着大时代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以家见国”,以周家、郝家等六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变迁见证国家的富强进步。剧中以微见著,以大量的细节如还原不同时代的建筑、道具,通过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人生的悲欢聚散等,来表现正直、善良、孝义等大情怀,传达追求真善美的大境界。 “个体在轰轰烈烈的社会洪流和城市化进程大潮中呈现出不同的人生命运,而贯穿始终的是不变的无价情义。”群众杂志社文教处副处长陈伟龄说,剧中,时间纵轴不断裹挟着个人向前走,周秉昆一家人走过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个体经营、出国潮、下海、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要的历史进程,电视剧《人世间》将个体命运、家庭命运、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激发出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的正道交响。 激发动力,江苏作品“一起向未来” 从电视剧《人世间》出发,如何推动涌现出更多这样的现实主义佳作?对于江苏当前的影视剧创作又有哪些借鉴?专家们也纷纷建言。 “《人世间》的热播也引发我们更多思考与启发,如何打开现实主义的更多创作空间。”省评协副主席、新华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主任薛颖旦说,今天我们尤其要警惕宣教式现实主义和悬浮式现实主义,创作者需要寻找全新的感知现实和处理现实的方法。“江苏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江苏改革开放历史中,几代人的创业史值得书写,他们身上的坚韧与勇敢、开拓与创新、应变与智慧的人生故事值得讲述。”薛颖旦表示,江苏文学有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实力版图,一批领军人物独领风骚,希望依托江苏文学,江苏能涌现出更多像《人世间》这样的现实主义佳作,更好地实现影视剧的转化和大众化传播。 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谭松枝介绍,《人世间》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著基础上,集结优秀主创阵容,调动优质创作资源,以深沉的人文情怀和卓越的艺术追求完成对人民群众50年奋斗史的细腻抒写,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认同,收视创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近8年新高,观剧人数突破4亿;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发布《人世间》收视率达3.351%,创造了该平台数据发布以来的收视率新纪录;《人世间》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10000,创造了台网同播剧的热度纪录。“一部好作品不是一天产生的,需要长期的推进过程。”谭松枝表示,2019年以来,江苏省先后出台《“剧美江苏”电视剧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大力推动电视剧精品创作,加强引导扶持。下一部由茅盾文学奖改编的作品《北上》也将很快开机,努力讲好江苏故事、运河故事。 “好的作品创作的原动力在哪里?《人世间》这样一部好剧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南京大学媒介拓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熊忠辉说,《人世间》的成功证明观众其实内心很渴望温暖、厚重的作品回归,希望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看到更多聚焦我们个人情感和生活的作品。南京是“文学之都”,江苏拥有丰厚的影视资源,电视剧《人世间》不会只是一个现象,在江苏未来的文艺创作中,将会掀起“一浪又一浪”。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编剧杨劲松表示,要感谢电视剧《人世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的那条大河依然在奔流。《人世间》受观众追捧,说明了中国电视剧一旦回归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一旦抒写了直通人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哲学光照的好人情怀、一旦遵循了电视剧的戏剧美学传统,我们的观众就会以最大的热情去追随这样的电视剧,奉上热泪与好评。“如何面对文化产业的非地域化的现实,去打造更多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高峰作品,如何在江苏题材的文化高原上吸引省外的艺术人才共同攀登、一起向未来,这值得大家一起去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