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一般把虞山诗派界定在乾隆之前,认为该诗派形成于明末,壮大于清初,历明天启、崇祯及清顺治、康熙四朝,以后虞山诗派式微,诗坛主流让位于王士禛为宗主的神韵派,继之有沈德潜为宗主的格调派,再继之又有袁枚为宗主的性灵派。我们认为主流虽让位,但虞山诗派影响犹在,且不说神韵、格调、性灵诸派都受其滋润,留其痕迹,即从虞山诗派本身看,亦决非偃旗息鼓,从此在诗史上消失。其潜流不息,其嗣响不绝,乃至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罗时进在《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论文中说:“将虞山诗派界定于乾隆之前是有一定识见的,原因倒不仅仅是因为其后诗坛风尚发生了变化,还因为乾隆帝深恶谦益,将其打入了另册,并焚毁其著作,全国为之震动,虞山地区更成为文学灾区。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诗派的分化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分化并不意味着消解。实际上,自乾隆中期至近代,虞山人文之薮的文化特征得到保持和发展,诗人仍有可观的阵营,诗歌创作承前期诗派之嗣响,凡经几变,但虞山诗人的创作仍具有地域性群体的特色。”钱谦益、钱陆灿、陈祖范对近代常熟翁同龢、沈汝瑾、宗汝成的影响非常明显。 翁同龢(1830—1904)推重钱谦益“根抵盘深”,翁诗学养宏深,抒情说理融为一炉,反映世运时变,与钱谦益诗风相近。沈汝瑾(1857—1917)一生未举科名,能诗,擅书画。诗承杜甫现实主义传统,有《鸣坚白斋诗集》,吴昌硕为此诗集作序,说:“其诗境凡三变,少慕清逸,中趋真挚,晚遂举悲愤之心。”情真、意愤,追步钱谦益诗歌范式。宗汝成,清末贡生,诗宗盛唐,著有《群玉山房诗词稿》,钱陆灿、陈祖范的诗风依稀可寻。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同光体”诗在诗坛占主流地位,究其源,可追溯到钱谦益的宗法宋诗。光绪、宣统年间,虞山诗人崇尚西昆体。西昆体因宋初之杨亿、钱惟演、刘筠所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体诗人推重晚唐李商隐、温庭筠。 冯班宗法晚唐,尚西昆体,他所称的西昆体,所指主要是晚唐李商隐的诗风。在冯班推动下,形成西昆体盛行高潮,光、宣间在虞山诗人中形成了第二次西昆体高潮,代表人物有张鸿、徐兆玮等人。这两位常熟人在北京任官时期,住在西砖胡同,与李希圣、曾广钧、曹元忠、汪荣宝等诗人结社酬唱。其西昆体唱和集即名《西砖酬唱集》。他们诗宗冯班所推重的李商隐,诗风沉博绝丽,可视为虞山诗派潜入近代的馀响。 张鸿(1867—1941),字映南,号璚隐,别署燕谷老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著《蛮巢诗词稿》,编刻《常熟二冯先生集》。徐兆玮(1867—1940),字少逵,号虹隐,别署剑心。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习法政,参加同盟会。1912年任国会议员,1917年拒曹锟贿选返乡,隐居“虹隐楼”,读书著述。著《虹隐楼诗》《牧斋遗事》等。 钱仲联在2002年为《虹隐楼诗集》(徐兆玮之孙徐昂千编校)作序曰:“吾虞诗派,源导东涧,宗趣以杜陵、玉溪为归。而其学则涵揉九流,囊括千祀,盖诗派即学派也。逮清中叶,又有陈司业祖范一派出,以清真药华藻,而其诗、学一致,则亦无异于东涧。清末以来,杨丈云史、张丈璚隐暨虹隐太史,流派纷呈,争奇角异,而皆学与诗兼精者。”钱仲联将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中叶陈祖范、清末近代杨云史、张鸿、徐兆玮连成一脉,以见虞山诗学兼精传统绵长、虞山诗派贯通有清一代,其影响一直延至近代常熟诗坛。 钱仲联“序”中慧眼独具,提到杨云史。杨氏将以诗叙史的清初吴伟业(梅村)开创的梅村歌行体推向一个新阶段。他的《檀青引》借宫女蒋檀青在庚子事变前后40年间的遭遇记述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史事;《长平公主曲》写崇祯帝长女长平公主在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后的遭遇记述明清易代史实;《天山曲》则是通过香妃传奇反映乾隆平定准噶尔及回部叛乱历史事件。这些以诗叙史的歌行体诗体制宏巨,《檀青引》141句,《长平公主曲》242句,《天山曲》292句。诗、学兼精,史、诗结合及长篇规模,本是虞山诗派的一个特点,钱谦益《读杜小笺》《读杜二笺》注杜甫诗,意在推重杜甫的崇高“诗史”地位;他在创作上常用七律连章的长篇形式记史言事。他的2100多首存诗中七律占一半,而七律两首以上的连章诗又占律诗的三分之二,其《投笔集》更以108首诗组成的宏大格局反映南明政权兴亡历史,被陈寅恪称为“明清之诗史”“三百年来之绝大著作”。陈祖范秉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熟习经史,化而入诗,将导源于钱谦益的诗、学一致精神推到极致。 钱谦益与陈祖范之间,有钱陆灿,他宗盛唐杜甫,秉承其师顾大韶“诗从读经史中出”的主张,强调诗、史结合,在《陆节母诗文集序》中说:“史可诗,诗即史也。”杨云史以诗叙史的创作特色分明是虞山诗派诗学兼精、史诗结合诗风精神的返照。杨云史(1875—1941),名圻,云史是其字。早年随父崇伊入京,为李鸿章孙女婿。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历任詹事府主簿,户部及邮传部郎中,出任驻新加坡领事。1921年任吴佩孚秘书长,后应张学良邀,移居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归居常熟。一度借住其表兄曾朴之园第虚廓居。1938年移居香港直至病逝。著《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康有为题其诗词集扉页“绝代江山”,钱仲联赞其诗“才华富丽,魄力沉雄”(《三百年来的江苏古典诗歌》)。 杨云史秉承虞山诗派,其学诗兼精、以诗叙史、诗史结合的创作特点在其入门弟子曹大铁身上反映得尤为显著。在中国旧体诗坛上,真正继承并发展杨云史诗业的实是曹大铁。如曹大铁在1945年为纪念翁同龢逝世40周年而作的300行长诗《孤臣吟》中,从翁氏1898年被慈禧开缺回常熟隐居虞山山麓开首,回述翁氏一生功绩。诗中突出翁氏爱国反帝及维新图强的人生亮点,歌颂翁氏在中法战争中支持黑旗军对抗法国侵略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抨击议和派,主张抗战。歌颂翁氏辅佐光绪帝,引荐康、梁,力倡变法。诗中还歌颂翁氏被逐回乡后依然关怀国事、忧虑民生的忠臣节士情怀。这样的评价可以说达到了今人对翁氏评价的高度和深度,而曹大铁写此诗在距今68年之前。时人评曹诗“无一虚浮语”,实为恳切。 曹大铁(1917—2009),名鼎,别署北野、若本、废铁、菱花馆主。早年学诗于杨云史,学画于张大千,学书于于右任。擅诗、书、画。藏书甚富,人称“常熟末代藏书家”。又精于文物鉴定和版本目录之学。与海内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唐云、宋文治、江寒汀、陆俨少、陆抑非、郑午昌、朱屺瞻、白蕉等人都有交往。他本业为营造,攻土木工程结构,曾主持安徽淝河大桥、合肥钟楼大厦等结构设计,诗词为其徐业,故在他1993年自编旧体诗词总集出版时,著名诗人、书法家启功题其集名为“梓人韵语”。此集收诗词千首,43万字,创作时间跨越半个世纪,是作者人生历史的见证,也折射出历史社会的风云变幻。曾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当代旧体诗词十大作家”。曹大铁诗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世事人生,写真情实感、个人意志,有深厚的学养根底。从他大量创作中可以看出,明显是在用心实践虞山诗派宗主钱谦益灵心、世运、学问三位一体的诗歌主张。他诗词的问世震惊世人,使人们依稀看到虞山诗派400年馀波未尽。曹大铁去世后,他的故友、弟子倡议并获准成立菱花馆艺文社,以研究和继承、发展虞山诗派为要务之一。假以时日,通过常熟诗界努力探索,新时代虞山诗派的序幕或能启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