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康先生的《海门传》,穷数年之功,呕心沥血,全书约有63万字,初步读来,印象如下。 县域书写的扛鼎之作。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史子集,浩如沧海,其中的史部,更是横无际涯,汗牛充栋。但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始于方志。志书书写,当然也要与时俱进,不可抱残守缺。周世康先生有感于传统志书的阅读局限,受启发于《伦敦传》的纵横古今条分缕析,在年近古稀之年,就海门这一县域,搜罗力求完备,文献多多益善,就此县域的诞生之初到最终置县,后又经县域改乡、再为厅、县,历尽沧桑,迭经磨难,大气磅礴,细致入微,终成《海门传》这一皇皇之作,写尽这一地域的春秋寒暑五行八作,写尽这一地域的人物风流生生不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邦写作文献罗列,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掌故文史故事,堪称县域非虚构书写的扛鼎之作。 致敬桑梓的呕心力作。桑梓乡邦,故园墓庐所在,令人魂牵梦绕,是人之常情。周世康先生是名记者,写就新闻作品多多,站位之独特高远,文字之经营用心,情感之充沛真挚,有口皆碑。他写《海门传》,不是所谓的零度写作,也不是所谓一些写手网上荡些资料别处摘些信息的敷衍成文。他奔走在南京与海门之间,更多的是沉浸在南京图书馆内,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在卷帙浩繁中搜求爬梳,在众多文献中寻寻觅觅,一代大儒方孝孺为海门瞿嗣兴所写《瞿郎中行状》、南京状元焦竑为彭大翼《山堂肆考》所作序文、马士奇的《狼山汝敬江公墓志铭》、更有他对曾经居家南京城南瓦官寺的柳陈父的钩沉、龚自珍所写的《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如此种种沉寂在文献之中的文字,都被周世康先生一一细细打量,逐字考究,转述为现代语言,奉献读者,这得需要多大的沉毅功夫!这得需要怎样的呕心沥血! 态度严谨的精心之作。如今是数字时代,文献查找远非司马迁、司马光时代诸多艰难险阻关山难越,走访座谈也不是范长江、曹聚仁时代战火纷飞举步维艰,修志立传更非谈迁、章学诚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资料的选择,文献的整合,真伪的比对,见识的高低,情感的倾向,却是无论如何非技术所能代替,非人工智能所能越俎代庖。周世康先生撰著《海门传》,涉及资料之多、文献之众、涉猎之广、他对各种文献甄别之细,非写作者难以体察,非深入其中者难以感受。海门山歌、通东号子,更有海门与盐业的密切关系、盐民当年的含辛茹苦、在李鸿章奏折中余东场灶户滋事的前因后果,诸如此类这些被尘封的民间蓬勃生机,这些似乎被遗忘的历史律动,这些不大被人注意的往事秘辛,都因周世康先生的郑重端详严谨梳理,一一走出沉默之海,纷至沓来,呈现在你我面前。 倾注炽情的有我之作。周世康先生的《海门传》,感情堪称炽热,笔端常带感情。似乎已经很是久远的人物、事件,在他笔下,都是有血有肉,具体可感。他说李觏,他讲沈起、元绛,他谈《光绪两淮盐法志》、张謇《重修曹公祠碑》,他讲海门县治的数次迁徙、丁鹿寿撰修《道光海门县志》,他讲述海门的文脉一缕薪火传承,无不是激情难抑,倾注笔端。120年前,张之洞自湖北来南京署理两江总督,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完成刘坤一所支持的《光绪两淮盐法志》的刊刻,这在如今多少世俗功利之人看来,张之洞理会如此不急之务,会是多么地匪夷所思。《海门传》的前言,元气淋漓,情感饱满,概述海门的前世今生,波澜壮阔,令人心热情动,心潮澎湃。 周世康的《海门传》,专门有一小章节,《海门诗 海门景 海门潮》,钩沉诸多与海门有关诗文,说到海门八景,还提到曾经在南京留下千古名篇的萨都剌的《赠弹筝者》: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也居然有关于海门的诗句:扬州花月海门潮,有客乘槎弄碧箫。古人也曾说,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此处海门,虽然也许是泛指,而“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应该就是当今的海门了。海门设县迄今已经1064年了,在此时节,《海门传》的出版发行,当是海门之子周世康先生奉献给自己故园千余年“人世间”的忠实记录与坦诚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