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读书,如今看来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可是,对于上了年纪一些老人而言,因为小时候家境贫穷,兄妹众多,没能够上学,成为一直以来难言的遗憾。得知老人们签字时,许多只能按手印或画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杨海丽心中酝酿:给老人们开个“小学堂”。一年多来,在镇江高新区嶂山村,在“老年小学”里,她与其他志愿者老师一道,手把手教老人们写字、读书,将遗憾的心填满,旧梦渐圆。 老人只会按手印、画圈,一个细节“老年小学”应运而生 十多年来,杨海丽一直与慈善公益服务结缘。2020年7月31日,在嶂山村党委的邀请下,从事志愿服务达10年的杨海丽,成为嶂山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 到嶂山村的第七天,正值立秋,杨海丽组织村里的老人们到养老服务中心吃西瓜“啃秋”。活动期间,一个细节引起了杨海丽的注意。“80%以上的老人在签到的时候都只会按手印或画个圈,有几个写上名字的还都是子女代签。”杨海丽说,经过了解得知,嶂山村原先属于农村,如今的部分老人,早年由于家庭贫穷、兄弟姐妹多,没有经济能力去上学。不少人,就因此成了“文盲”,他们中有些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在嶂山村,上岁数的老人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于是她萌生了教老人写字读书的想法。 “如果教您写自己的名字,愿意吗?”“愿意!”在获得了老人们一致认可后,杨海丽着手准备成立“老年小学”。在嶂山村党委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3月3日,嶂山村“老年小学”正式开课。 第一节课,是一节特别的音乐课。“上课了,同学们请坐好。今天我们上音乐课,学唱《唱支山歌给党》。”老年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大家认真学习,音乐是人的灵魂,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堂音乐课也是一堂政治教育课。学会一首红歌,可以让老人们从歌声中追忆党的峥嵘岁月,感悟信仰的力量。在学唱中颂扬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从而憧憬未来更加美好生活。 半年多时间学习,耄耋老人第一次完整写下名字 开学半年,感动都在点滴之间。2021年9月10日,杨海丽和志愿者们还第一次过上了“教师节”,老人们一声声“节日快乐”让她感动不已。“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当‘校长’,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杨海丽说,今后希望能够连接更多爱心资源,拓展“老年小学”的活动内容。老人需要什么,“老年小学”就提供什么。 “大家觉得王顺娣棒不棒?”“棒!”“我们大家一起为她鼓掌。”2021年10月19日上午,在镇江高新区嶂山村“老年小学”的课堂上,86岁老人王顺娣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50岁的“校长”杨海丽带着大家一起为王顺娣鼓掌。 从握笔开始,再到横竖撇捺一个个笔画,杨海丽耐心地教导每位老人学习写字。“91岁雍菊娣是我们这儿年纪最大的老人,她这个‘雍’字特别难写,可老人一直没有放弃。” 杨海丽说,老人们虽然年事已高,学起写字来有不少困难,但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几个月的学习下来,大家基本都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第一次看到自己亲手写出的名字,一些老人哭了。 渐渐地,杨海丽从老人口中的“杨主任”变成了“杨校长”。 课程越来越丰富,少年时期读书梦,晚年渐圆 “老年小学”成立一年来,在“杨校长”的积极联系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博爱车队负责接送老人集体外出;爱心企业定期上门为老人理发、掏耳;多位爱心“教师”自愿加入,“老年小学”的课程从原本的写字、绘画、音乐扩展到了剪纸、串珠、健康操等。 在老师们的努力帮助下,这群特殊的“小学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今年70岁的李奶奶,如今去银行,已经能够慢慢地写完自己的名字。原本只上了小学3年级张奶奶,如今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打字聊天。 老党员王银宝是老年小学特聘读报员,原先看报纸总是囫囵吞枣,看个大概的意思。自从担当起读报员一职,每天来中心第一件事就是翻阅报纸,将身边的大事小情,政府的政策解读,关注疫情防控的具体方法等,事无巨细地分享给老年小学的同学们。在读报前,发现有不认识的字,他总是不耻下问,或者自己查找字典,准确生僻字的读音,再认真读给其他老人听,通过有声阅读,让更多人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 原蒋乔文化站的刘朝宽老师讲解的《嶂山美》,蒋乔街道的历史由来、重要人物,现在老人们都能讲出几段。 疫情紧张时刻,杨海丽始终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战斗在防疫第一线。每天一个问候电话,询问是否有需要帮助,送菜送药送日用品上门,这一做法,深受服务对象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得赞同。 嶂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建中表示,杨海丽自2011年3月参加社工以来,她就以一颗朴实无华的爱心,工作在扶残助老的工作岗位上。多年来的工作过程,被“三无老人”当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被“失独家庭“视为自己的好儿女;被残疾人群称为最信赖的知心人。由于她长期对人热心,办事热情,工作成绩显著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单位的嘉奖和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