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八座长江沿线城市中,常州的长江岸线最短,仅有25.8公里。岸线虽说不长,但滚滚江水同样在这座江南名城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对常州给出了“江湖汇秀”的高度评价,“江”是长江,“湖”是太湖。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的常州千万年来深受长江滋养,在长江南岸留下了如星辰般璀璨的古镇、名村、名宅,孕育了以孟河医派等为代表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4000多年前,长江边的“文明曙光” 最迟在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今天的常州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从距今7000年前开始先后经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大阶段,在常州发现的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就坐落于长江之滨。 4000多年前,长江下游的一道文明曙光闪亮在常州的长江南岸。 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杏村南的象墩遗址,距离长江岸线仅有7千米。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象墩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环壕、一处大型建筑台基、四座连排房址和四条道路。象墩中心区文化层厚达4米,分为良渚文化早中期、良渚文化晚期、商周三个文化时期。遗址堆积以良渚文化为主,发现有良渚文化早中期的柱洞、灶台以及用火遗迹,良渚文化晚期的两个人工堆筑的土台,可能是当时的祭台遗址。 再将视野投向周边,象墩距离著名的寺墩良渚文化遗址仅13千米,距离江阴的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也仅有6.5千米。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的寺墩良渚文化遗址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从1978年到1995年经历了五次发掘,共发现四座良渚文化高等级墓。其中的M3墓出土124件随葬品,玉璧24件,玉琮33件,数量之多超过其他同时期高等级大墓。在此地发现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内圆外方,上下两节各琢刻不同纹饰,最细的条纹仅0.07毫米,高超技艺令后人惊叹,这件玉琮也被列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种种迹象表明,寺墩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古国后期的国都所在地,M3的墓主是一位去世时年仅20岁左右的男性青年,其身份极其尊贵,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国王或王位继承人。 专家推测,寺墩、象墩、高城墩构成了良渚文化晚期的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所在。而距离长江最近的象墩,则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向北扩张、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据点。长江对岸的兴化蒋庄遗址、海安青墩遗址均发现有良渚文化遗物,这不禁引人遐想,当年良渚先民就是从今天的常州出发,北渡长江,在大江之北继续繁衍生息。 齐梁文化,发轫于长江之滨 良渚先民渡江北上,两千多年后,另一群人从江北渡江南下,在常州的长江岸边落脚,为江南文脉增添了华彩篇章。 公元四世纪,“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大批北方士族南迁,来自山东兰陵的萧氏家族在淮阴令萧整带领下,迁居江边的“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 被史书称为“南兰陵萧氏”的这个家族,是西汉开国名臣萧何的后代。进入南朝后,依靠族人的战功和联姻,南兰陵萧氏渐渐崛起,其家族成员萧道成、萧衍先后创立萧齐、萧梁两个政权,这前后相继的两个政权的帝王,皆以“武进县东城里”为籍贯。 “南兰陵萧氏”不但是南朝皇族,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在经学、史学、文学、音乐、书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萧衍之子萧统主编《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萧道成之孙萧子显编撰《南齐书》,列入《二十四史》。其他的家族成员,如萧子良、萧子云、萧衍、萧纲、萧绎等或为“齐梁文学”的引领者兼组织者,或为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编撰或主持的《通史》《玉台新咏》《金楼子》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千年之后,当年“南兰陵萧氏”定居的齐梁故里,是如今长江边的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一带。保存至今的万绥东岳庙戏楼、孟河九龙禅寺是和这个家族相关的史迹,万绥东岳庙的前身正是梁武帝萧衍的故宅。 古镇名村,点缀在大江沿线 常州的长江岸线虽只有25.8公里,但沿线底蕴深厚,文脉悠远的古镇名村却令人目不暇接。“奔牛、孟河、魏村、焦溪等,都在漫长岁月里演绎了灿烂的长江文化。”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副院长葛金华说。 “乍别兰陵去,犹倾江上尊。云山新客路,岁月旧衡门。晚渡回潮急,荒村贾舶喧。三年仍放棹,从此隔庭萱。”这是清代诗人缪琪在孟河留下的佳作《泊孟河口》。唐元和年间,常州刺史孟简疏浚孟渎,引江水灌溉农田。来自江南运河的漕运船只可经孟渎进入长江。水路的便利带来了市镇的繁荣,孟河因此商旅辐辏、市廛云集,历代兴盛不绝。 发源于孟河的孟河医派天下闻名,在葛金华看来,孟河医派的兴起,正是长江造就之功。清代,由于地处水路要冲,南北药材均在孟河镇转运集散,孟河镇上医馆林立,形成以“费、马、巢、丁”四大名医为主,影响遍及全国的地方性医学流派——孟河医派。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通过长江水路,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坐着船赶来孟河,求医问诊,“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清代中后期,具有开拓精神的孟河名医们又纷纷沿着长江和运河,奔赴领风气之先的上海,将孟河医派的高超技艺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传播。 岁月荏苒,今天的孟河老街还保存着旧日风貌,青石板路两侧,顺来园茶店、益泰酱园、东亚客栈、白宝善民宅、宝善桥……一座座民宅、酱园、酒店、客栈、茶叶店,记录着斑驳的江南记忆。费伯雄、巢渭芳、马培之等名医的故居旧貌依然,承载着孟河医派的一段段杏林传奇。 在新北区春江镇魏村老街,渡江桥是直接和长江相关的文化遗产。渡江桥最初建于宋代,旧名烈塘闸,其下的老德胜河,北起长江,南通京杭大运河。长江一天涨潮两次,渡江桥下设置闸门,节制长江水流入常州,也可控制从大运河进入长江的来往船只。渡江桥的名字凝聚着一段红色记忆。渡江战役中,在长江上摆渡的船老大秦长贵四十多次驾驶木船,运载解放军指战员三四千人过江。战士们在魏村江边登岸,正是通过渡江桥,向常州进发,解放这座江南名城。 滚滚长江水,造就灿烂商业文明 葛金华教授认为,长江对于常州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助力了古代常州商业文明和近现代常州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在常州市区的青山路,建于清代的临清木业公所保存完好。清代常州,豆、木、钱、典四业最为繁荣。同治、光绪年间,来自江西中部临江府清江县的“临清帮”成为垄断常州木业的三巨头之一。江西深山里的树木被砍伐后运至赣江边,编成一张张木排,由人工撑驶,顺长江到达江苏,再通过大运河运往常州、苏州等地。 葛金华介绍,常州是江南重要的木材集散中心。这是因为,常州的运河之水来自长江,江水刚流入河道时非常浑浊,反而有利于木材保存,不易腐烂。木材商人纷纷沿长江而来,汇聚常州,留下多处文化遗产。今天常州城区北直街的屠揆先宅建于清代,常州屠氏经营木业,曾为皇宫采办木料;保存至今的常州古典园林未园,由民国年间常州木业首富钱遴甫所建,园内使用的大量木材,均通过长江水路运抵常州。 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长江对于常州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同样意义深远。出生于靖江的著名爱国实业家、有“纺织巨子”美誉的刘国钧,15岁就渡过长江,到常州西门外奔牛镇当学徒。1915年,他与人合作,投资建立大轮机器织布厂,积极提倡“机器革命”“土纱救国”。1930年,他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此后又相继创办大成二厂、大成三厂。借助于常州地处长江之滨、运河之畔的有利地理位置,刘国钧的事业日益兴旺,飞速发展,被马寅初先生誉为“经济史上的奇迹”。 常州是当之无愧的长江之城,如今贯穿常州新旧城区的两条南北大道,一条名为通江路,一条名为长江路。在葛金华看来,“江湖汇秀”始终是值得常州人骄傲的文化标记。历史上,常州文人对“江湖汇秀”的自觉运用收获了“水胜为美”的江南城市特征,在文化上则形成了务实融通的“经世致用”传统,实现了“诗国常州”的蔚然文风和斐然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