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南京拥有将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从春秋时期长江和秦淮河交汇处的蛮荒原始森林,到14世纪末竣工的堪称“世界第一大城垣”的大明都城,这座城市犹如一颗种子,在长江之滨长成参天大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不同年代,她是如何“生长”的?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苏文库》中,人们能找寻到答案。《江苏文库·史料编》收录出版了明代文人陈沂编著的《金陵古今图考》,书中16张历史地图,犹如16张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拍照”,记录下城市变迁的跫音。 陈沂(1469-1538),祖籍宁波,世居南京。陈沂诗文书画皆精通,与当时另外两位著名文人顾璘、王韦合称为“金陵三俊”,皆为当时南京文坛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有《拘虚集》《金陵名山记》等诗文集传世。同时,陈沂也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作有《金陵世纪》《献花岩志》《南畿志》《金陵人物志》《山东通志》等史志类作品,《金陵古今图考》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明正德十年(1515),陈沂参与修编南京的地方志书《应天府志》,同时编绘了一部地图集《金陵古今图考》。在序言中,他写道:“予家三世居南都,虽历览京阙之胜,莫考前代。乙亥岁,京尹以府志属笔,细绎旧史,博洽群记,参互考索,乃有得焉。因即所知,复私创为图,凡十有六。”他充分参考了明代之前的《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南京地方志书,对各个时代南京城市面貌进行探索,精心绘制成16幅地图,再现南京的变迁轨迹。 16幅地图,包括反映不同朝代城郭全貌的《吴越楚地图》《秦秣陵县图》《汉丹阳郡图》《孙吴都建业图》《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隋蒋州图》《唐昇州图》《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元集庆路图》《明都城图》;展现明代整个应天府全境状况的《应天府境方括图》;描绘明代南京境内重要山峦、江河的《境内诸山图》《境内诸水图》;将南京历代重要的宫阙、官署、寺庙、胜迹纳于一图的《历代互见图》。陈沂对每一幅图均作了详细说明,图文并茂,周详清晰。 在《吴越楚地图》上,如今的南京主城区还是一片空白,山岗间零散分布着吴“固城”、越“长干城”、楚“金陵邑”“平陵县”等几个先秦时期的城邑。图上“聚宝山”(雨花台)西北处的“越长干城”正是著名的“越城”。陈沂写道:“元王四年,越勾践用范蠡谋灭吴,将图楚,称伯江淮,乃筑(城)于金陵长干里,以疆威势。城周二里八十步,在今聚宝门外长干里,俗呼越台即其址。金陵有城邑,自此始也。”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被视为南京建城史的开端。近年来,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雨花路西侧发掘出越城的遗址,颇有收获,足以证明越城的历史方位与《吴越楚地图》上的标记几乎一致。 南京在东汉末年迎来了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就迁都到建业(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展开,这一变化充分体现在《汉丹阳郡图》和《孙吴都建业图》的对比上。前者图上,今天的南京主城区几乎空白。后者图上,作为东吴都城的建业已显示出严谨的城市布局,分为宫城和都城两重,其核心是作为皇宫的太初宫,都城南大门为宣阳门,位于今新街口一带。宣阳门以南至朱雀门为御街驰道,两侧是中央官署和驻军营房。朱雀门外秦淮河两岸则分布居民区和商业区。建业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对宫城区、苑囿区、官署区、市场区均有明确规划。这一城市规划对后世影响深远,从《金陵古今图考》收录的《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上可看出,东晋、南朝大致沿用了孙吴建业城的规划,“虽时有改筑,而其经画皆吴之旧”。 明代初年定都南京,南京迎来又一次城市建设的高峰。《明都城图》反映了这座“世界第一大城垣”布局谨严,雄伟壮丽,从外向内分为外郭城、都城、皇城、宫城四重。与六朝、南唐皇宫的选址迥然不同,明代皇宫位于都城内东侧,整座城市被分为皇宫区、商业区、军事区等不同区域。凝视着这张密密麻麻的古地图,明代南京的繁华跃然眼前,不禁使人想起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南京后发出的赞叹:“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 《金陵古今图考》自明正德十一年(1516)刊刻后,始终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近代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对《金陵古今图考》评价颇高,认为其“已可考见金陵建置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