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1次全国文代会和第10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的人民性予以了充分肯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之下,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坚持文学的人民性立场,对于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文学艺术界,有人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有人对人民性不以为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轻蔑,出现脱离群众的创作倾向;也有人认为人民性虚无缥缈,难以捉摸,醉心于自己的狭小世界;极左思潮甚至把文艺视为图解政治的工具,千人一面、千部一腔,造成文艺的凋零枯萎。这样的是是非非必须厘清,经验教训必须记取。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的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同源高度一致的。文学的人民性是由党的工作的人民性派生而来的,它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我们党提出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发展方针,正是源于这样的逻辑起点。可以说,提出文学对人民性精神的弘扬和守护,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实现新时代新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鲜明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从那时起,一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之中,感受群众情绪、感应群众脉搏,涌现出许多生动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它们从题材选择到主题提炼,从结构安排到人物刻画,从环境烘托到语言对话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作家艺术家通过建立联系点和生活基地、定期定点采风、挂职锻炼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深入接触实际,创作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为文学的人民性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文学的人民性是我们认识文学发展、评价作家作品的基本理论原则。文学的人民性是丰富具体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可以感知的创作者的人民立场和精神指向,作品中展露的鲜明的人民性主题,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倾情表达,达观进取的人民精神和人民形象塑造,艺术描写为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同,极大地焕发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勇气和热情等,这一切构成了文学的人民性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文艺是根植于亿万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学的人民性自当在文艺家的心灵深处牢牢扎根。文艺作品当然具有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文艺家不应该孤芳自赏,不应该自娱自乐。它的价值取向不应当是小我,而应当是大我;不应当是小众,而应当是大众。一切有责任感、有作为的文艺家都要走出咖啡屋,走出象牙塔,走出小圈圈小天地,投身火热生活,直面人民大众,积极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满腔热情地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放歌。 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对于创作者来说,首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人民立场,这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问题。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是不容推卸的责任担当。社会主义的文艺家应该心系人民群众,深入人民之中汲取养分,不断增强感情、拓宽视野。其作品应该深刻体察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艺术地表现人民情感、抒写人民心声、展示人民智慧、描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就要始终把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和表现对象。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要感应人民喜怒哀乐的情感,感受群众生活跃动的脉搏;要及时地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怨、所盼进行艺术提炼和展现;要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思想艺术水准俱佳的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求。 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要重视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注意用先进的思想团结鼓舞人民群众,善于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既要展示亿万人民意气风发、拼搏进取的新风貌,讴歌新时代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业绩,也要对群众中消极、落后的思想行为等进行批评抨击。总之,要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用高尚的精神、高贵的品格、高昂的斗志,提升人民群众审美价值观,激励群众振奋斗志,不断为夺取新胜利呐喊助威、加油鼓劲。 人民群众对阅读、传播、创作的参与度是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尺。当下,文化水准普遍提高的人民群众有着爱好文学的巨大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愿望,从全民阅读、学习强国的要求看,从提升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考量看,推动大众写作意义重大。要鼓励人民群众拿起笔,记录身边人、身边事,描写真事抒发真情,记录时代变迁,叙写真情实感,强势推进文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时代在发展前进,文学人民性的创作实践具有无比宽广的空间,让我们高扬文学的人民性大旗,多层面多侧面地展开当代文学人民性的书写,使当代文学的人民精神、人民形象、人民气质能够更多地激发亿万人民满怀信心地迈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