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5月21日的李可染艺术馆,徐州市作协、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徐州籍作家杨刚良、张国志、魏道金、刘东衢小说作品研讨会”,在青穗灌浆的“小满”时节,推动徐州文学走向更丰满的未来。 在书香中与文学对话 此次研讨会起意于年初,在徐州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得以顺利开展,让与会的诸位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皆感慨:在这样一个时期,以这样一种朴素而安静的方式,在书香中与文学对话,与文学交流,通过“深度和美感的较量”,从他人创作中总结经验,获得启迪,意义深远。 徐州文学评论历史悠久,清代徐州人张竹坡评价《金瓶梅》“第一奇书非淫书”,文坛流芳。 在现当代文学背景下,徐州作家的贡献有目共睹。市文联副主席彭乃利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走出了孙友田、王辽生、赵本夫、周梅森、胡弦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在近些年的紫金山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其他重要文学奖项评选中,都有徐州作家的身影,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都有不凡的表现。 从他人创作中获得启迪 中国作协会员杨刚良从事文学创作40年,出版专著6部,长篇小说《大爆临界》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健阐述《大爆临界》特色时说:“选择叙述是小说叙述的基本规则,以此发现并选择出‘来头’,将其提炼和加工成‘由头’。《大爆临界》紧紧围绕国企改制过程中的种种事态发展、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组织情节,借助‘由头’生发出‘彩头’,以作者亲身的人生经验和感受,拓展了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王成军以张国志(笔名白丁)的两部短篇小说《命案》和《我的歌舞生涯》为例,认为:“文学创作的旨归是用爱来温暖人心,让读者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白丁作品善于以小见大,从人物的现实生活和人生际遇中,展现地域性的或者时代的转型和变迁,善于在短篇小说中制造点睛之笔或者不和谐之处,作者往往在作品结尾处让读者为之震撼,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展现着小人物生活的流动和命运的变迁。” 从事企业管理的铜山作协副主席魏道金近年出版有《魏道金自选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温德朝交流了阅读感受:“这部作品大都取材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徐州地区的农村生活,1980年代出生的我对此既陌生又熟悉。作品审视了大时代里小人物的苦难、悲情、坚韧,让我联想到了今年火出圈的梁晓声小说《人世间》,一样的富有年代感的故事,一样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史叙述,一样的家常里短、人间烟火及喜怒哀乐。” 徐州籍作家刘东衢坚持“家园与梦想”的创作母题,小说《黑河的孩子》荣获过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吴云评论刘东衢中短篇小说时说:“在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将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刘东衢也是这样一位作家。刘老师曾‘北漂’寻梦,但最终回到故乡默默坚持自己风格的创作,从容而努力‘生长’,在故乡的土地上汲取力量与灵感,在小说中迸发出来自于故土的、与别人不同的能量。” 在谈到个人创作观时,作家杨刚良表示:“冯骥才先生曾说,‘文学的使命,是记录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灵。’记录时代,必须关注当下;记录人们的心灵,必须把心贴近人民,感受人民的心跳,反映人民的心声。如果作家没有真诚,一切都无从谈起,既不能准确记录这个时代,亦不能记录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灵。我的文学观念就是:笔随时代,心贴人民,奉献真诚。” 以高质量文学作品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文艺评论家们对我的作品既看到了可取之处,也提出了存在的不足,意见具体而有针对性,让我受益颇多。”作家张国志表示,“这样的研讨非常有价值。江苏省作协曾经在徐州举办过‘徐州诗歌现象’‘徐州文学现象’研讨活动,这也说明徐州的文学创作取得的成绩已经引起业界的关注。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期待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进一步繁荣文学评论,促进文学创作出精品、出力作。” “敢于直面批评、否定和失败的勇气,大胆写作,刻意研究,徐州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徐州市作协执行主席杨洪军总结,“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四位作家的作品深刻而又精准的点评,有敏锐的理解,有真诚的批评,有善意的提示,更有殷切的期望。研讨会帮助了作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找出对自己最要言中肯的、最切中要害的,吸收、消化并加以改进,以高质量文学作品推动徐州文化强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