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四年磨一剑的《扬州市援藏援疆志》将举行隆重首发式。据悉,这部74万字的皇皇巨著是扬州首部全面系统记录对口援藏援疆历史的志书。 从刘细君到吴登云 运河之都与新疆西藏结下深情厚谊 “一批批扬州援藏援疆人肩负重托,用真情和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责任与担当,将运河之都对新疆西藏的深情厚谊凝结成温暖记忆,历久弥新。”这段话是该书的导言。 扬州与祖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汉元封年间,江都王(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刘建之女刘细君,被汉武帝以公主名义远嫁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成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和亲公主,为边疆稳定和民族交融作出重大贡献。历史上,扬州与新疆的人员、商贸、文化多有交集,名闻遐迩的“和田玉、扬州工”也由此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将支援边疆建设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扬州地区(含泰州市)有数以万计的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西藏,投身边疆建设。 屯垦固边是边疆建设的重要任务,1959年、1960年扬州地区共组织两批2.2万余名农村青壮年和县、公社、大队干部,远赴新疆巴里坤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两岸、阿尔泰山区等地生产建设兵团农场支援农业建设。 高校人才输送是扬州支边的一大特色,仅苏北农学院1963届就有265名毕业生自愿到新疆工作,苏北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等院校开办的西藏班、新疆班,为边疆建设培养、输送大批专业人才。他们中很多人扎根边疆、毕生奉献,涌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吴登云等优秀扬州儿女。 援藏援疆规模空前 20多年援助项目200余个、投资13多亿元 1994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内部署规模空前的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扬州于1995年起对口支援拉萨市曲水县,2005年又承担对口支援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的任务。这一阶段对口支援工作,实施以干部支援为主,结合项目建设、资金援助的模式。 2010年,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当年,扬州援疆受援地由察布查尔县调整为新源县。按中央和省全面援疆的部署要求,2011年起,扬州从民生设施、教育、医疗、产业、科技、文化等领域,对新源县实施全面支援,同时继续承担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相关任务。1995年到2019年,扬州共向受援地派出党政干部、专业人才425人次,投入援助资金13.36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00余个,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与受援地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厚重的扬州答卷。 全面客观图文并茂 一部支援边疆建设珍贵历史实录 翻开厚重的《扬州市援藏援疆志》,往事历历在目。该书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创新手法,版面、装帧着力体现现代气息,强化视觉效果,是我市首部全媒体志书。 “《扬州市援藏援疆志》全面客观、图文并茂地反映了扬州坚持用真情、讲科学、求实效、谋长远开展援藏援疆工作,为推动受援地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市方志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书既是一部支援边疆地区建设发展的珍贵历史实录,也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