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国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进程势不可挡。当下的江苏徐州,数字技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数字化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日常,优化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享有充实、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蓄力添彩。 公共文化云链接 增容文化服务 6月10日,“国潮汉风 快哉徐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徐州市主会场暨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沛县举行,当天在沛县文化中心汉字广场设置的非遗集市上,扫码关注“江苏公共文化云”领取非遗小礼品的摊位前,聚集了不少热情的市民。 “以数字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外延,是文化馆打破时空,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的重要举措。”徐州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以来,文化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文化馆网站、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丰富的线上文化供给,提高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覆盖面、适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化供给不打烊,在线服务有温暖。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徐州文化馆相继推出了“徐州非遗技艺微视频课程”“党建好声音”等栏目,持续通过“云课堂”“云讲座”“云阅读”“云观展”“慕课”等形式“上新”文化服务,为市民增添了便捷的远程学习方式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云上直播新体验 扩展舞台边界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为振兴中华戏曲而飞翔,直播间的粉丝们大家好……”5月1日上午,江苏省梆子剧院的排练厅里,40多位演职人员正为下午在这里举行的“梆声传情”五一劳动节直播演出进行彩排。 笙箫锣鼓,谱写华彩乐章。专业剧院以直播的形式在线上突围,为古老艺术注入新鲜活力,这既是特殊环境下的另辟蹊径,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当天下午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有1000余人进入直播间观看,与线下剧院的整场观众人数相当。一条条观众的留言在屏幕上滑过,送“花”、送“掌声”,让演员们感受到与真实舞台不一样的热烈互动。 同样以戏曲传播为己任的江苏省柳琴剧院同时承担着国家级非遗项目江苏柳琴戏的传承和推广,5月间,柳琴剧院连续推出“淮海老腔说防疫”“淮海老腔说好汉”视频,接地气的表演通过多个平台的传播,让徐州人重新感受到地方唱腔的魅力。 线上线下一体化 激活文化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徐州博物馆及时调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利用VR等新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将历史信息情景化,通过“云展览”“云打卡”“云体验”,满足观众足不出户逛博物馆的需求,让好展览“永不落幕”。 目前,总投资1.8亿元的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中。除了硬件设施,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介绍:“博物馆还将组织实施徐州博物馆汉玉知识库构建与云端数字展等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完善徐州汉文化专题数据库、徐州汉文化知识服务平台,为做大做强徐州汉文化品牌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书香徐来·香飘四季——“阅读新时代 逐梦新征程”第十八届徐州读书节云端分享会通过线上直播,收获了10万+的点击量。形式简约、内容丰富的云启动仪式,汇聚了全民阅读的璀璨星光。 文化与科技融合 助推文产发展 今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大学生自主研发的汉画数字智库平台在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中脱颖而出,进入省赛。团队针对前期收集到的50多幅汉画图景,将原本复杂的图像按模件拆分,虚拟组合形成场景再现、角色互动,以达到历史、文化、叙事的融合。 5月8日在徐州美术馆开展的杨曙光建筑可视化设计作品展,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建筑结构进行形象化、组合动态化、信息可视化呈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教授孙亚峰赞其“从传播学的角度,为高质量传播民族文化带来新的研究方法”。 从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可知,我国的数字经济在国家层面的引领下,将有更精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朱锦程表示:“深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供图:张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