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妙趣横生的方式演绎经典 《包身工》文中的“芦柴棒”穿越现代,体会了如今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诗仙李白那首荡气回肠的《将进酒》成了一幕舞台剧……日前,在省镇江中学礼堂里,由学生们饰演各种角色、倾情演绎的一场场课本剧,让观众别有一番体验。这种让语文课本得到“立体”展现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所有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多种能力,“小戏大形象”的教学理念,通过一场场课本剧得以展现。 据了解,这场名为“小戏大形象”课本剧的演出活动,由镇江中学高二(5)班、高二(11)班全体同学参与,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理解,加上对部分课文的合理改编,撰写剧本,再由老师进行指导,最终定稿,一幕幕极具观赏性的舞台剧也应运而生。 在表演过程中“对话先贤” 对于这次课本剧的演出活动,很多参与的同学都感触颇深,高二(11)班的申一如同学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后,动情地写下了《小戏大精彩,南泠“剧”精彩》的作文:“这一天,我们一同迈出课堂,登上舞台,对话先贤,演绎经典。课本如时代洪流里的一叶小舟,将我们的目光与伟人相连,领略中国社会百年之变迁。礼堂里回响着的,是汨罗江濯不尽屈子的文墨与血脉,是诗仙的恣意凝华了大唐的河山;是‘雷雨’将至,是‘茶馆’混沌;是‘氓’中的封建爱情观的破碎,是新青年对旧社会‘包身工’的深切共情;是‘荷花淀’里女战士们诗意的战场,是将一坛坛咸菜作党费的铮铮意志......跨时代跨角色的串联展演高潮迭起,既是同学们尽致展现自我的舞台,也为观众献上了一份书香氤氲的文化厚礼。” 戏中有文,文中有戏。将课本内容进行再创作是对课文更深的感悟和演绎,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实践力,这也是本次“小戏大形象”演出活动的总导演王文君老师的初衷,“在这灵动的课堂上,同学们展现出扎实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融合力,无论对于导演编剧、摄影还是演员,亦或是观众,这次活动都将会成为学生们紧张的高中生活中一抹永远的记忆。原创剧本冲突鲜明,新手演员演技爆棚,道具服装跟进调整,走台对戏逐步磨合……数月的排练准备,成就了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 “小戏大形象”的作用肉眼可见 王文君老师告诉记者,“本剧表演是我多年来坚持做的一件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乃至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本剧的演出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挖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王文君说,除了学习方面之外,课本剧在排练过程中,对学生的协作能力有很强的锻炼作用,“课本剧的排练,涉及到角色分工,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团结协作。同时,课本剧的欣赏有利于学生审美感性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的和谐发展。如何将文字呈现在舞台,既符合逻辑理性思维,又感性呈现,各组都花了大心思。从一开始同学们改编的剧本被我退回重写、上台结结巴巴说不全台词,到剧本不断完善,角色之间流利的对答的变化过程,我亲身体会到了同学们在课本剧改编表演中能力不断提高,感受到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戏大形象”,几分钟的小戏塑造了一个个经典鲜明的大形象,将会成为学生对青春、对学习的美好记忆,永远闪耀。 (文中图片由校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