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催生了许多引领时代风貌的美术佳作。如果有一部书籍,既可以展现百年来美术创作的优秀成果,使读者领略红色美术经典中的艺术之美与信仰之美,又可以带领读者“重走”党的光辉之路,铭记我们党付出的巨大牺牲、取得的丰功伟绩,那一定首推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子勇院长主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美术画册——《为人民画像》。 作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深情讴歌和艺术赞礼,《为人民画像》有着在卷帙浩繁的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的三大亮点: 一、以史为轴,篇章布局清晰完整 《为人民画像》以党史为轴、以时间为经纬进行编写,分为四个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其收录的作品涵盖了创作于20世纪前半期的“红色经典”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产生的精品力作等等。纵目视之,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们的拳拳赤子心,其真挚炙热的笔触,划破时空的隔膜,让作品的光芒毫无遮掩地洒照在新时代的艺术殿堂。 本书的四个篇章紧贴史实、划分得当、结构清晰、布局完整,符合深度认识和解剖党史的需要,全面立体形象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伟大征程,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读者在阅览时,可以通过作品直观百年“红船”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扬帆起航,并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勠力同心、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意气豪情和坚定信念,对新时代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图文互茂,兼顾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为人民画像》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作品”和“文章”两部分展开,以百画百评、图文互证、丹青映史的独特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份集欣赏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阅读资料。这是本书能够在众多“红色”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也由此决定了它具有更为广泛的阅读群体,无论你是党史学习者、美术创作者,还是专业的理论研究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有所受益。 首先,《为人民画像》作为一部美术画册,其甄选的作品均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文博单位的馆藏资源,图片清晰度极高,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作品的原貌。其次,每个篇章里收录的作品不仅描绘的是所属时代的典型事件,其技法和艺术追求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尤其是在第三和第四篇章中,一幅幅精美佳作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画和油画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世界化到民族化的转型过程。 在本书中,每幅作品的左侧都有一篇释读该作品的短文,其作者主要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美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对作品的评述大多采用三段式的写作手法,首先介绍作品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或历史事件,然后采用图像志的研究方法对作品进行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分析,最后点明作品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体现的时代精神。凭着极高的学术修养和文字功底,作者们牢牢掌握了文艺批评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使书中的每一篇简明扼要的文章都具有极强的学术性与可读性。 三、以人为本,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人民画像》正是一部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念,坚持主题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丹青画卷。在第一篇章中,选录的作品着重体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革命热情;第二篇章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励精图治建设新生活的美好画面;第三篇章聚焦恢复高考、体育夺冠、香港回归、抗震救灾等重要历史事件,其选录的作品是勇渡时代洪流的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第四篇章则将镜头对准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者,一张张坚毅朴实的面孔,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无不印证着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也是艺术表现的主体。 信手翻开一页,我们都不能不被编者们显而易见的用情所感动,本书甄选的每一幅作品都在反映着人民的伟大实践,体现着时代的进步要求。每次翻阅,总能感受到一股蓬勃之气跃然纸面,让人一面倾心,惊叹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综上所述,对于文艺研究者而言,本书是研究人民主题美术创作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于美术爱好者而言,本书可以加深对一些经典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党史学习者而言,本书图文互茂的形式开拓了党史教育的途径,提高了读者的学习兴趣。真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为人民画像》凭借翔实的党史知识、精美的作品图片、专业的作品释读、实事求是的编辑原则以及以人为本的编写理念,带领读者重温那个满怀豪情壮志的年代,思考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如何才能不掉队、不变色,永葆青春,砥砺前行。所以,《为人民画像》是一部继承和发扬红色美术精神、推动构建社会主义主流美术形态的扛鼎之作,非常值得每一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潜心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