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省直 当文学不再描写,我们将失去什么

当文学不再描写,我们将失去什么

2022-7-26|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366| 评论: 0|原作者: 汪政|来自: 新华日报

摘要: 前几天一位批评家和我说到一件事,他拿到一位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书稿,匆匆翻过一遍后对他说,这么长的作品,怎么看不到几处描写?作家抱怨说,原稿是有的,但都被编辑删了。编辑说现在的读者喜欢快节奏的东西,对啰 ...
  前几天一位批评家和我说到一件事,他拿到一位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书稿,匆匆翻过一遍后对他说,这么长的作品,怎么看不到几处描写?作家抱怨说,原稿是有的,但都被编辑删了。编辑说现在的读者喜欢快节奏的东西,对啰啰嗦嗦的描写没兴趣。
  我稍微想了想,觉得这不是个小事情。现在的文学书籍,描写还真的很少见到了。不像以前,描写简直是文学的半壁江山。也因此,文学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描写种类与手法,创造了许多描写的经典范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对主人公穿着的描写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叙事艺术中的描写,它当然是一种伟大的表现手法。古代艺术在描写上可以说非常简陋。如果从纵的角度去比较中国小说史,它是一个在描写上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远古不论,即使小说之风已盛的魏晋南北朝,描写艺术仍然很不发达。作品往往只述其故事概要,人物、场景方面的描绘几乎没有,所以不论是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述其特征为“纪事存朴”(萧绮《拾遗记序》),“言多鄙朴,事罕圆备”(刘知几《史通·杂述》)。作为旁证的是这时期亦已有相当规模的绘画艺术,描摹也很不到家,后人评顾恺之有云:“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些状况到唐代才有了转变,后人评说唐小说已“善模写物情”(吴承恩《禹鼎志序》)。胡应麟则以为“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到了明清,描写才得以成熟了。
  而一旦忽视描写,我们将失去许多。从来没有单纯的描写,任何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我们观察和获得世界的方法,也是我们与世界的相处之道。近期《光明日报》就文学中风景描写的缺失展开过专题讨论。风景描写的缺失岂止影响了文章的节奏?缺少了气氛的渲染?失去了抒情的依傍?丧失了自然的美感?本质上表明,我们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将自然推上了从未有过的本体论的高度;另一方面,我们却对自然无感了,我们的心灵不再需要自然的滋养,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当代令人吃惊地断裂了。这样的悖论表明了当代人伦理上的虚伪。从根子上说,现代技术让当代人越来越自负和狂妄。当我们认为技术万能时,还需要四时缓慢运行的自然做什么?可以吹岛,可以围海,可以一时吃遍四季。审美是超功利的,但是,这又恰恰是建立在功利之上的。
  又比如,心理描写。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欧·亨利的最后一片绿叶,伍尔夫墙上的斑点……我们不是对这一描写失去兴趣,而是对人,对人心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再仔细地体察自己的内心,更不想去关心他人的心理、他人的感受。而对人心的失察是最大的冷漠。所以,如同当代人与自然的悖论一样,一方面,我们不去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却是触目惊心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宁可将这一切交给医生与药物,却不愿给心灵以一丝日常的体察与抚慰。
  再比如,环境描写。当我们不再去进行仔细的环境描写时,我们失去的又岂止是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林冲的草料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再需要认知这个世界,方便的交通工具可以将我们送达要去的目的地,我们有手机导航,不再需要沿途的标志物。人们需要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需要的是自己可以炫耀的经历,而不是它们在真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现在还有多少人的成长与自己的出生地关系密切?他的人生与自己邻居、街坊有关吗?与自己的居住地有关吗?需要风物来说明吗?这些与自己性格的生成关系又在哪里?学校已经成为我们唯一的成长环境。人们不再与物有亲密的关系,而人与人则被功利与交换所填满。总之,不是人们不需要文学的环境描写,而是现实生活失去了环境描写的基础。
  大概少有人这样去想,当文学不再描写时,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我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上述列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物的世界的良好关系。而从人的自身来说,我们失去的是自己丰富、纤细而灵敏的感觉。感觉是一切描写的基础,所有的描写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知之上的,是人对自己主观感觉的发现促使了描写的诞生。如果不是对自己视觉的自觉,就不会有对事物形状与色彩的描写,如果对触觉没有自觉,也就不会有对事物轻重与质感的描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促使了描写的生成,而描写的生成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对自我的发现,正是在描写中,人对自我与世界的感觉不断深入与打开,相互塑造。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感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的。
  从人类学的角度说,人的感觉是进化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实践活动让人具备了绘画的眼睛与音乐的耳朵。正是这样的感受力使人区别于动物。而从个体来说,任何人的感觉能力都需要后天的锻炼,为什么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具有突出的感觉力?那正是在长期的职业训练中培养起来的。不能设想我们感觉力的退化。但是,如果我们不再描写,还真的让人对此心存忧虑。机器、设备正在取代描写,同时也正在代替我们的感觉。今天的世界已经可以用机器留存所有的感觉。比如视觉与听觉,一部手机足以代替我们的感觉与描写,而在需要的时候贡献出画面与音响。而人工智能又在以虚拟和模拟的方式给我们制造感觉。我们的主观感觉将会被技术所代替、左右,甚至制造,这不仅让描写再无必要,更是我们感受力毁灭性的灾难。
  与此同时,是我们语言能力的弱化。描写的能力首先取决于感觉的能力,我们是否感受到了?感受到哪种程度?灵敏的感觉本质上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其次,就是能否将自己的感觉用语言传达出来,传达得怎么样?是不是真实、准确、具体、生动、形象而富于个性?
  文学史上的描写大师以语言给了我们极富华彩、穷形尽相的描写表演。但是,假如世界再无描写,那我们的语言功能的开发、我们语言能力的提升都将失去必要。因为自古以来,都不需要屠龙之技。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对描写的失宠说起,而最后的关切则是语言。还是那句话,一切问题到最后都是语文问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