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的锣鼓点子,30名头戴红巾、身穿白衣的表演者,在手舞铁镗和抛耍转接中,变化出不同队列,舞龙盘锦、大鹏展翅等一个个精彩造型亮相,村民们看得连连叫好。 这里是江苏镇江句容市后白镇芦江村。村文化馆门口的空地上,文艺表演队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张家镗舞”的排练。辅导老师何伟是句容市文化馆馆长,每月一次来村辅导。“通过对文化元素的提炼、舞蹈动作的编排,让这项古老的镇江市级非遗,展现出更多观赏性。” 队伍中,44岁的张芳桃是芦江村一位地道农民,家里种着4亩半水稻。眼下正是防治稻飞虱的时节,上午,他刚从地里防虫回来,趁着午后农闲,和其他队员们一起,学习新招式、排练新队形。 “就在3年前,我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文艺细胞的大老粗。有一天,村里来入户走访,问我有什么兴趣爱好,想学什么文艺项目。我想着只有初中学历,写写画画没有基础,但从小看过镗舞表演,知道男女老少都能演,道具和舞步有些就来源于农家生活场景,觉得适合我。”张芳桃告诉记者,他和村里想法差不多的村民一起报了名。 张芳桃说的,是镇江从2019年7月启动的“乡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过去,我们也经常组织文艺下乡,但多是主动‘派餐’,群众只是‘观众’。他们需要什么,并不了解。怎样确保文化惠民受群众欢迎?还得问需于民。”镇江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高小琪介绍:“种文化”就是让村民“点餐”,量身定制各村的文化服务项目,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提升文化惠民精准度,镇江各辖市区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征集群众文艺需求,汇总出各行政村(社区)器乐、声乐、书法、摄影等六大类文艺需求约750项。摸清文艺需求后,文化部门整合全市资等资源,招募具有一定艺术专长和水准的志愿者加入文艺播种志愿者队伍,已建立了近300人的文艺志愿辅导教师资源库。 “除了老师指导,我们空了也会三五人、十几人一起练习、切磋,几天不练就技痒。”张芳桃说,自己学镗舞、老婆学健身操,逢年过节到“村民大舞台”自娱自乐表演一番,还有机会参与到非遗传承中。等年纪大些,他打算再学一门书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目前,镇江“乡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已开办志愿辅导7000余场,越来越多的村民扔掉了麻将和酒杯,穿上演出服、拿起麦克风。“乡村面貌为之一新。”何伟说,唱戏、练舞、画画的“文化人”多了,打牌、搓麻将的“闲人”少了;团结和谐多了,邻里纠纷少了。 这是江苏文化惠民十年间“变与不变”的一个缩影。在江苏,通过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率和获得感。不仅常态化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而且启动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惠民文化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提升“送、种、育”文化实效性,引导带动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