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金坛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保护新路径,“非遗”项目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增强传承力量,找准活态保护“关键点” 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保护平台,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目前金坛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非遗传承人8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人。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通过以“师带徒”“开班授徒”“非遗进校园”“建立传承基地”等形式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全区年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50余次,为金坛刻纸、金坛抬阁、直溪巨龙等非遗项目培养学员近千名。大力推进非遗公园建设,探索非遗研学项目进文博场馆,为全区中小学生打造非遗研学之旅。 拓展传承基地,找准活态保护“支撑点” 编制完成了《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划定了天荒湖流域、长荡湖流域、丹金溧漕河流域三个非遗密集区为保护实验基地,编辑出版了《风韵水土——金坛圩村文化生态资源纵览》。各镇(街道)非遗展厅和非遗创作基地遍地开花,儒林镇长荡湖水城非遗博物馆、东方盐湖城刻纸展示馆、段玉裁实验小学刻纸培训基地、直溪小学龙舞传承基地等实体基地集展览、培训、活动于一体,常年对外开放。金坛区剪刻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由金坛刻纸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策划、发起创作的史诗级剪纸长卷《大运河》,将大运河沿线7省1市的十位剪纸艺术家组织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多方位呈现大运河壮观的历史风貌和沧桑巨变,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测定,长达99.97米的刻纸长卷《大运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刻纸作品。 创新传承模式,找准活态保护“借力点” 积极寻求与其它领域合作交流,推动产品开发与推广,运用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等手段进行产品开发与营销。例如,金坛刻纸研究所与常州工学院合作,出品了国韵系列和衍生系列刻纸产品,运用VR全景技术搭建1.0版在线刻纸展厅,利用3D全息投影捕捉刻纸工艺步骤,全方位展现金坛刻纸的艺术特色。试水非遗产品网络销售,金坛刻纸、金坛面塑、金坛封缸酒等非遗项目创建了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入驻了抖音抖店,使非遗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让非遗传承成功走上了网络创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