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运河中流淌的水文“密码”到苏州古城街巷传唱着的吴风雅韵,从苏式慢生活的秀美江南到科技感十足的数字“蓝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实现古与今的风雅共生,潮与俗的融合共通。 作为独具魅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有着跨越千秋、博大精深的过往,也有活力十足、潮流鲜活的当下,该如何利用好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擘画新图景,散发新魅力? 搭上数字列车 挺进文化产业“新蓝海” 选择心仪的数字人形象进入会场;点击座位坐下后,可以文字聊天、申请发言、视频交互;打开摄像头,数字人还能同步显示用户表情……7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的成果发布会上,记者沉浸式体验了一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云上会客厅”。而在短短两天时间,以“数字赋能·创意之都”为主题的线上文博会点击量达6100万人次,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50亿元,话题曝光量突破5300万,创历届文博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新高。 本届文博会成功破圈,是苏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一幕,充分彰显数字经济时代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十足活力。 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5G通信、VR等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展现方式,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全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集群,不断挺进文化产业“新蓝海”。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苏州已集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00多家,拥有35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等33个项目入选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等10个项目入选2022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此外,大禹网络、中衡设计、友谊时光等9家文化企业入选2021年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强,奥拉动漫、乐志软件等2家企业新上榜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录。 锚定文化产业倍增目标,苏州于去年成立苏州市文化产业管理运营公司,同期设立了苏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断推出新的文化阵地、产业项目、文艺精品,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都得到了持续提升。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将目光聚焦在苏州、落户苏州,正是基于苏州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看好苏州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实现精准惠民 把文化“种”到群众生活里 8月4日,吴中区越溪街道文体中心,迎来了一场精彩的“江南四大才子皮影戏演与制”活动。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一个个皮影在灯光下律动,赢得孩子们阵阵掌声、笑声、喝彩声。 秉承“引导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精准对接城乡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宗旨,苏州于2019年起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广泛募集长三角地区优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的形式,实现供需对接、精准惠民,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年来,苏州配送各类文旅活动近2500场次,线下服务超20万人次,线上服务超250万人次。今年8月1日,2022年苏州市公共文化配送项目启动,预计将为全市基层群众送上各类高品质文旅活动1200场次。 “群众不用为这些订单出一分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还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苏州市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每年公布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清单,年均购买经费超3000万元。 为百姓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大家随处可以体验苏式生活。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当前,苏州建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151家,公共图书馆858家,构建了一张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苏州还创新设立了“8+X”建设模式,鼓励社区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已实现全市202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此外,苏州积极举办江南文化艺术节、百戏盛典、姑苏八点半、少儿艺术节等大型公益节庆活动,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超7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6000万人次以上;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江南小剧场”品牌打造,启动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推进遍布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建设,推动苏州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演出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把文化“种”到群众的生活里。 释放“江南魅力” 文艺精品显“苏式”文艺范 8月4日,苏州芭蕾舞团的演员们于排练室中顺利完成了《壮丽的云》上半场创排,跟随伴奏,演员们用肢体语言述说着科学家们无私而含蓄的爱。全剧围绕“我愿以身许国”的大爱情怀,通过对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部队指战员等典型人物的艺术性塑造,讲述了剧中以王皓云、陈立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不断突破身体、精神和技术极限,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感人事迹。 “《壮丽的云》是芭蕾舞剧中鲜有的将视角聚焦科学人物的一部作品,没有可借鉴的范本。”苏州芭蕾舞团团长王全兴说,作为一部献礼之作,该剧从创排之初到现在,演员们面临着许多肢体上的挑战,编导与主创团队也在全力寻找浪漫芭蕾与严谨科学之间的契合点。 今年以来,一系列文艺精品“席卷”而来,人民与时代已然成为新中心。6月10日,苏州市锡剧团创排的大型廉政锡剧《雪篷送米图》开启首演,以“江南廉韵”传唱清廉之声;7月21日,由苏州滑稽剧团创排的滑稽戏《勿来也得来》也在苏州开明大戏院上演,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富有情感温度的现实题材作品搬上舞台…… 在今年文艺精品高地建设中,苏州文艺精品创作将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打磨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全省重大奖项评比中勇创佳绩。目前,市属文艺院团已组织了昆剧《范仲淹》、舞剧《江南丝韵》、中篇弹词《一家人》、交响乐《历程的献词》、民族交响组曲《江南行》等剧(书)目的创排。各市(区)国有院团也精心创排昆剧《昆山之路》、中篇弹词《叶圣陶》《费达生》等剧(书)目,“苏式”文艺范儿逐渐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里的新期待。 今年公布的《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2年度资助项目名单》中,苏州已有4部文艺精品入选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入选数量位列全国、全省同类城市前茅。另外,苏州芭蕾舞团舞剧《西施》巡演、苏州大学《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入选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昆山当代昆剧院《“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养》入选艺术人才培训项目。 运河十字交汇 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 水城苏州,文脉绵长,需要挖掘,更需要延续。长江与运河,滋养、润泽了得天独厚的江南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拥有各级文保单位881处,以及数量繁多的“中华老字号”、非遗代表性项目,处处散发着江南之城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苏州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及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基本形成了“1+1+N”的大运河专项规划体系。大运河苏州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水平得到提升,已完成虎丘云岩寺塔保养维护、全晋会馆维修项目、吴江古纤道维修、盘门内城河驳岸及城墙抢修项目、胥门城墙修缮等工程。 依托大运河苏州段丰饶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积极推进“运河十景”项目建设,充分彰显文旅融合强劲动能。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枫桥夜泊”景区改造提升、盘门景区夜景提升工程均完工。相城区望亭镇多个文旅项目、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古镇蚕里街区一期、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苏式生活展示馆”(中张家巷)、吴江区平望古镇“京杭大集”等开放运营,姑苏区上塘河水上游等精品游线项目已正式推出。浒墅关古镇综合开发等14个项目被列入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73亿元。 而另一方面,长江(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之中。苏州的张家港、常熟、太仓这三座沿江城市拥有158公里江岸线,其中的生态、物质、非物质各类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丰厚,为长江(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据了解,苏州将以“江南水乡”建设为主题布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空间体系,目前已初步摸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建拟建项目42个,将建设东山村考古遗址博物馆、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博场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