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了这首羁旅诗,小小诗篇,传诵千年,为古韵苏州留下生动注脚。 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8月4日下午,苏州高新区西渚社区组织居民来到社区多功能课堂,聆听专家讲座。本次精彩讲座由苏州高新区地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尤文华老师带来。 遇见历史,遇见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小朋友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讲座开始之前,尤老师和在场小朋友们进行了亲切互动。随后,一位小朋友在奶奶的鼓励下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背起了《枫桥夜泊》,虽然背错了几个词,也卡壳了一下,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张天阳小朋友还是背完了整首诗,赢得了在场小伙伴们的掌声。不少家长看着这孩子的模样,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在背诵诗词时也出现了背过很多遍却记不住的情况。“孩子还小,诵读只是一种记忆的教育,但是当他们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会茅塞顿开。”尤老师为现场的家长解惑答疑。 随后,尤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历代诗人途径此地留下的诗篇,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境。一幅明朝时的《大运河漕运》很好地展现了当时运河两岸,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商业景象。 北宋之前,这座桥一直以“枫桥”和“封桥”混称,直到仁宗嘉佑二年(1057)宰相王珪将手书的“枫桥”二字刻于桥上,才算给它定了官方称谓。人们也就此只管它叫“枫桥”。探听枫桥价,买米不上当,枫桥在明朝中期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米豆市场。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讲座中途,尤老师给现场的观众播放了一首以唐诗《枫桥夜泊》为创作灵感的经典老歌《涛声依旧》,熟悉的歌词和旋律让在场的老苏州人颇有感触,“我爷爷会唱这首歌,回去我要请他唱给我听”在场的一位小朋友说。 如今的枫桥或许已经没有昔日的繁华景象,但其蕴含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经过尤老师现场的生动讲解,沉寂的枫桥文化仿佛活了起来,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后,社区将继续重视并办好这样的小活动,聚沙成塔,形成累积效应;着力于创新传播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被一代又一代人所吸收,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