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南,思想汇聚。11月20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无锡市委主办,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圆满落幕。论坛会聚150多位专家学者,贯通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成果丰硕、精彩纷呈。 活动丰富 多角度展现江南文化之美 发布会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松总结道,本届论坛聚焦“文脉传承与长江文化”,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共举办1场主论坛、2场高端对话、8场分论坛和1场专题会议,共有省内外相关领导、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长三角地区知名文化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150多人参加论坛,收到参会论文近百篇。据统计,参与本届论坛的海内外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近60个。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论坛深入探讨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的历史机理、传承脉络和时代价值,提炼展示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力促进江南文脉的传承发展和转化创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可谓成果丰硕、精彩纷呈。 本届论坛举办前期及举办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展演展示活动。《江南文脉·戏曲》专题片紧扣江南戏曲主题,通过江南戏曲的发生、发展脉络,以影像视听方式与优美画面彰显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精神价值。专场文艺演出《戏韵·江南》集结了吴歌、扬剧、黄梅戏、锡剧、沪剧、评弹等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戏曲剧种,名家名角演绎诠释璀璨的江南“戏脉”;“最江南”短视频作品大赛收到近200部参赛作品,“最江南——江南文脉国际海报邀请展暨设计大赛”征集到1177位作者的1353件作品,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注目“江南”;“无处不江南——长三角三省一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展”展出湖笔、徽墨、宜兴紫砂等非遗的制作工艺,“《江苏文库》珍稀文献展”将22本清代版刻带到论坛现场,“云山柳岸——书画中的江南风物展”让文物藏品走近大众、走近生活。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立体多维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风貌,让与会嘉宾、人民群众深刻感受了江南文化之韵、江南文化之美。 成果丰硕 展现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血脉关联 本届论坛广泛汇聚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总结了本次论坛取得的学术成果。 樊和平表示,省内外、国内外的许多名家大师以各种体裁展示和演绎江南文脉及其与长江文化的血脉关联,既是小桥流水的一次漫游,也是长江的一次漂流,更是由长江入海的一次远航出征的巡阅。 主论坛致力探索和建构长江文化、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在文明探源中确证中华文明、长江文化和江南文脉的五千年历史;追踪江南文脉的生成轨迹,探讨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彰显江南文脉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所作的特殊贡献;寻找江南文脉中长江文化的生命基因,同时也对如何传承转化创新江南文脉提出了许多建议。 高端对话分别从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两个维度展开。“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高端对话形成一些学术共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绵延万里,孕育了巴蜀、荆楚、吴越三种文化类型;儒家文化对长江文明具有重要的滋养和影响,长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传统;中国的山水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有明显区别;长江不纯粹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必须不断挖掘长江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提供智慧样本。 “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高端对话发现: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长江文化最有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性,包容性强、善于进退、寻求探索、生生不息;长江文化是一个开放型的文化系统,有宽容的博爱精神,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宏气度,敢于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自己。 还有七个分论坛和一个专题会也精彩纷呈,提炼了江南文脉的精神内核,达成了许多学术共识。据了解,本月底还将在泰州举办泰州学派分论坛。 坐言起行 探寻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实践 本届论坛不仅坐而论道,更坐言起行。围绕“城市‘微改造’与长江文化”主题,邀请长江流域9省2市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召开专题会议,就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模式进行探讨和谋划,在此基础上发布《城市更新行动长江共识》,提出要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让长江文化根脉世世相传等四点主张,《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长江流域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更新之路。 “江南水乡生活与长江文化”分论坛开到社区里弄,让论坛成果影响和造福百姓生活。“企业家与长江文化”分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到会演讲,与专家学者互动交流,凸显长江文化在涵养企业家精神上的独特作用。“江南文化文物遗产与长江文明”“江南典籍与长江文化”邀请文化文物遗产保护领域的领导、专家与一线工作人员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碰撞智慧。论坛既有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等宏大主题的理论之思、学理精研,更有实践者细致入微地探索保护传承的思路举措,努力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