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件事本身并不难,更不要把翻译当作一种负担,要把它当成一种乐趣。”重阳节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走进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先生家中。虽然已103岁高龄,但杨苡依然才思敏捷,和翻译专业的青年学子侃侃而谈。 杨苡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 杨苡的家在南京大学附近的一条深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杨苡和丈夫赵瑞蕻就在这里住着。穿过收拾整洁的院子,走过一排陈列着典籍著作的书架和一系列年代感极强的照片,南师大的师生见到了杨苡,眼前的这位老妇人虽然半卧在床,但依然精神抖擞,嗓音清亮,一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 今年8月以前,杨苡的生活基本都能自理,她自己洗漱,在家中用助步拐杖行走,照看她的保姆只需在一旁看护着,防止她摔倒。8月时,杨苡生了一场病,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目前基本卧床休息,最近渐渐恢复走路,精神也越来越好。即使年事已高,但杨苡还是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一有好的想法和灵感便随手记录下来。在杨苡看来,将心里的话痛痛快快变成纸上的文字,便意味着她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等待,并且保持希望!”是杨苡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心态,无论处境如何,始终过好每一天。 看到师生们,杨苡放下手中正在看的书,愉快地跟大家交谈起来。“大学期间,图书馆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有一次我读到一本叫《Wuthering Heights》的书,惊讶地发现这正是我少女时代看过的电影《魂归离恨天》的原著。”杨苡形容自己当时“又一次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感动”。当时杨苡的丈夫正在翻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受他影响,她也动了翻译的念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苡来到南京,曾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系任教过一段时间,一边教书,一边写儿童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翻译《Wuthering Heights》一再搁浅。“翻译的要领是不惧权威,不要因为权威的翻译版本而限制了翻译者的视野。”杨苡说,虽然前面已经有了梁实秋译名为《咆哮山庄》的译本,但她没有胆怯。1954年,在一个风雨飘摇、狂风呼啸的夜晚,置身于破旧房屋中的她,不禁联想到约克郡旷野的那所古宅,瞬间灵感乍现,提笔写下“呼啸山庄”四字,直至今日,杨苡的这版译著仍被众多读者奉为经典。 “孩子们,翻译工作需要我们沉下心,慢慢去钻研与推敲。”杨苡说,翻译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只有喜爱,才会投入,翻译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浑然天成,一气呵成,这样翻译的过程,才会有成就感。 今年,杨苡与同为我国翻译大家、已仙逝的杨宪益合译的新书《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由中译出版社正式出版。杨苡说,自己最近也有一本口述史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