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粒黑乎乎的碳化稻,可以触摸到怎样的历史肌理?翻开一本本书写江苏故事的名篇,如何感悟浸润其间的文化血脉?过去一年里,我们以文字与镜头为媒介,让怀抱着岁月秘密的瑰宝“活起来”,让陈列在江苏大地上的名篇“流淌”进你我的生活。 自2022年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先后推出“名篇中的江苏”“节气里的非遗”“我们的好时节”“宝藏传奇”“荐读”等文化栏目,以“文化求知者”的身份,开启文化溯源之旅,探索一条打造传统文化IP的新路径。 沿着江苏文脉,一路行走。我们发现:这股涓流的源头是一汪活水,且如惠山泉一般,穿越千年烟雨,汩汩长流。 2022年8月,跟随苏轼笔下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栏目组来到无锡惠山。曲径通幽处,“天下第二泉”仍在静静流淌。惠山古镇景区文化总监金石声表示,有了苏轼的“代言”,海内外游客不仅知道了惠山水好,还了解古人的那份浪漫。“千年过去,泉水从未干涸,和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文脉的魅力,不局囿于展馆里的文物本身,它以极具生命力的方式“活”在当下。一粒黑乎乎的碳化稻,印证了先民驯化水稻、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努力;一枚不足4厘米的银带钩,深藏着一段西汉时期爱侣间的浪漫约定,见证着“长毋相忘”的坚贞不渝;一张被称为“金陵始祖”的古老面孔,诉说着新石器时代的南京记忆……任凭时光流转,宝藏书写的传奇依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沿着江苏文脉,一路行走。我们品味:文化如友,一见如故。与名篇对话,与文物对视,似是故人来。 2022年6月,循着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的香气儿,栏目组来到扬州高邮。令人惊讶的是,汪曾祺纪念馆紧挨着傅公桥农贸市场而建,烟火味十足。一边是卖菜的吆喝,一边是静谧的书页翻动,两者搭配竟毫不违和。高邮汪迷部落的姚维儒认为,纪念馆的选址恰如汪曾祺的笔触——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菜场的小店更是“卧虎藏龙”。汪曾祺在小说《异秉》里提到卖蒲包肉的人物王二,而菜场门口的二子蒲包肉正是王二的后人所开。姚维儒笑着说:“读汪曾祺的文字,哪里像看书,分明是和街坊老友聊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杜牧的这句诗让一个烟雨朦胧、梵刹林立的南京影像定格在世人的江南印象里。《宝藏传奇》栏目的第一场直播,我们把镜头对准西营村佛寺遗址,这是目前南京乃至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好、布局最为完整的一座南朝佛寺遗址。在六朝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出土于地宫之中的闪闪发光的琉璃、玛瑙、琥珀,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那一刻,杜牧的诗句和眼前的璀璨在交融,我们感受到脚下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沿着江苏文脉,一路行走。我们感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张力,让每一次的出发都能有新收获。名篇常读常“新”,文物焕发“新活力”。 走进苏州园林,用文字这把钥匙解锁叶圣陶笔下的“咫尺乾坤”。我们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现课文《苏州园林》之外,叶圣陶对家乡苏州的“深眷”。走进南京浦口火车站,我们将目光投向《背影》里,朱自清与父亲矛盾消融的感动。在秦淮河畔,我们关注《桃花扇》里闪烁的金陵文化。 我们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烙印与新江苏、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记录江苏人欣逢“好时节”的奋斗故事;我们关注江苏的历史文化遗产,寻找江苏文物不为人知的故事,进行文明探源。聚焦江苏文博展览,步入展览台前幕后,进入现场了解不为人知的展览奥秘,利用数字技术的特点讲述江苏文物的传奇故事,运用科技和创意让它们重新焕发新生。 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更铸就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下,我们按“书”索骥、寻“秘”新知,不断追溯着根源的力量;向上,我们以光为笔、以影为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溯源的意义便在于,让你我明白,赓续千年的文脉早已化作不惧挑战的笃行力量,融于江苏儿女血脉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