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这部书时,我发现自己重新认识了父亲,对他的理解,更深了一些。”手捧广陵书社刚刚出版的扬州评话《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李燕眼含热泪地说。 完成父亲遗愿,出版看家“大书” 李燕的父亲,是扬州评话一代大师李信堂。在扬州评话历史上,李信堂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表演生动活泼,拉近了评话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李信堂在表演中(资料图片) 每位评话演员,都有一本看家“大书”。李信堂出身于扬州评话世家,6岁跟随祖父李洪章学习《彭公案》,后又跟随王健章、王少堂等学艺。《彭公案》就是李信堂的看家“大书”。 李信堂一直是扬州市曲艺团的艺术骨干,所获奖项不胜枚举。他的评话充分表现出艺术的多样性,既幽默犀利,又文武兼备。特别是对于《彭公案》的修改整理,该书体量很大,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李信堂表演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继承了王健章、李洪章编创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又增加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演风格,反复锤炼提高,使得语言更为出彩,人物特征更为鲜明,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扬州市曲艺团退休后,李信堂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正式出版。扬州评话是语言艺术,如果没有文本保留,很容易失传。于是,李信堂开始着手进行整理,并整理出了一部分。可惜的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并未整理完成。在他去世6年后,遗愿终于得以实现,《杨香武三盗九龙杯》近日正式出版。 如同再次认识父亲,父女情深历历在目 李燕说,这些年来,她心中一直有个念头,就是想好好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扬州评话相关资料。这既是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也借此更深入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的慈爱。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李燕发现了《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手稿孤本及录制的部分音频,所以就开始整理。 整理手稿时,李燕如同再次走近父亲身边。她尤其记得,以前父亲在外面“跑码头”时,都会把自己带着。有时候天很冷,剧场里却很热闹,观众掌声一波高过一波。李燕没有座位,就搬个小板凳,坐在过道上。她看着全剧场的观众,情绪都被父亲一个人调动,感到特别自豪。晚场演出结束后,父亲带着李燕去吃夜宵。所谓的夜宵,就是人家从屉笼里拿出的馒头,时间久了,都有股馊味了。但是父亲并不介意,乐呵呵的,用开水泡了配咸菜吃。一想起这些过去的生活点滴,李燕的内心感慨万分,泪水便模糊双眼。 因为以前评话艺人很苦,所以李信堂怎么也舍不得李燕吃这份苦。平时父女交流不多,但是李信堂认定,孩子将来要读书,这样才能有好出路。李燕也没有辜负他的希望,一直读到博士,如今在南京一所高校任教授。 在整理的过程中,李燕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毕竟,扬州评话从语言到文本,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自己没有接触过扬州评话艺术,对于书中的一些口语化表达,往往了解不够清晰。好在,她也邀请了蒋少华、朱运桃、马伟几位年轻人,有的是扬州文化系统干事,有的是扬州评话演员。历时多年,他们一起帮李燕完成了这部作品。 扬州评话 《杨香武三盗九龙杯》 文本呈现最好版本,期盼早日再登书台 蒋少华和朱运桃说,整理扬州评话《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历时数个寒暑,征询多方意见,其过程之艰辛,大大超出意料,因此整理的过程也是逐渐学习、深入研究的过程。 关于底本的问题,目前留存下来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主要有两种:一是李信堂先生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手稿本,据李燕介绍,手稿本可能记述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为李信堂先生录制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音频资料,录制时间是2006年至2007年,2008年因李信堂身体原因停了下来,大概录制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评话是常说常新的艺术,一名说书人的艺术生涯有高光时刻,而能代表其艺术水准的必定是高光时刻的书场演出。就《杨香武三盗九龙杯》而言,目前留下来的主要资料大多是李信堂晚年时期的文字和影音记录,这是否是他和观众心目中最好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答案不敢肯定。因此,这次整理以手稿本为底本,并充分吸收音频资料的内容,以求最大限度呈现那部李信堂先生心中最好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 手稿本通常会有误字、别字、讹字、缺字等问题,此次整理的手稿本也不例外。整理过程中,大家充分尊重手稿本,对内容不做大的改动,仅对文字进行修改注释,对明显讹误的文字直接改正,如把“耽格”改为“耽搁”、“朝席不离”改为“朝夕不离”、“具怕”改为“惧怕”等。同时,对一些方言、歇后语、俗语等文句作了注释,方便读者阅读。 马伟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他介绍,目前所里暂时已经没有演员说《彭公案》了。但是随着这次《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出版,如果有合适的演员,一定会推荐演员去学,有文本,有音频,希望《杨香武三盗九龙杯》能够早日在书台上进行表演。 |